2015年9月16日,是宣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天!中国共产党宣汉县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宣汉县委关于大力实施开发扶贫战略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决定》指出,实施***、推进区域开发,要锁定2019年整体脱贫摘帽、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这个总体目标,扭住开发扶贫这个主攻方向,突出***精准脱贫这个关键之举,坚决打赢全县扶贫攻坚战。
激情,在这片红土地上绽放。
这种激情,来自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共产党人身上沉甸甸的责任。4271平方公里的宣汉大地,注定旧貌换新颜。
2020: 重要的时间节点
2012年,宣汉人倾听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声音。他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激动: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宣汉的决策者们明白了话中的分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时间节点是2020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身处经济质量不优、脱贫任务艰巨、城乡发展不均、思想解放不够的宣汉人,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
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宣汉县相关部门全面开展农村贫困人口调查摸底,摸清了农村贫困人口底子及具体分布。特别是县第十二届四次党代会以来,把开发扶贫作为全局性任务来部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现实仍然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宣汉县仍没有摘掉国贫县“帽子”,仍有211个贫困村、17.94万贫困人口,是全省建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增收难问题依然突出,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
“抓牢***硬措施,担起扶贫攻坚硬任务,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2019年如期脱贫摘帽。”在7月30日全县扶贫攻坚誓师大会上,县委、县政府庄严承诺。
顶层设计:
“四大片区、七个一批、十大行动”
***,前提是设计的精准。设计的精准,来自领导者的高屋建瓴。
下乡调研,多方把脉;访贫问苦,促膝交谈,宣汉县的各级领导获得了真情实景。
“四大片区、七个一批、十大行动”,这一顶层设计覆盖着这一轮扶贫全过程。
“四大片区”即针对宣汉县区域性贫困突出的实际问题,根据贫困人口分布情况,将全县划分为“四大片区”,依托独特优势分类实施综合开发。一是东北部片区。以龙泉、渡口、樊哙、三墩、漆树5个乡镇为核心,辐射带动漆碑、土黄、华景、白马、石铁、新华6个乡镇,重点以巴山大峡谷景区综合开发为龙头,做大旅游产业,以旅游产业的通道效应放大开发效果,以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实现48个建卡贫困村、25849名建卡贫困人口脱贫。二是中部片区。以峰城、桃花、凤林、观山、南坪5个乡镇为核心,辐射带动厂溪、老君、黄金、黄石、南坝、下八、五宝、茶河、塔河、上峡、天台、凉风12个乡镇,重点建好白岩滩中型水利枢纽,打通内联外通交通路网,加快发展万亩食用菌种植示范区、万亩白肋烟示范片、万亩高山高产玉米示范片、万亩优质桃花米示范片等产业基地,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82个建卡贫困村、66598名建卡贫困人口脱贫。三是西部片区。以庆云、隘口、马渡、红峰、凤鸣5个乡镇为核心,辐射带动胡家、花池、大成、双河、毛坝、土主、普光7个乡镇,重点开发五马林场、香炉山、马渡石林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蜀宣花牛、食用菌等支柱产业,实现35个建卡贫困村、41960名建卡贫困人口脱贫。四是南部片区。以天宝、东林、庙安、东乡、君塘5个乡镇为核心,辐射带动清溪、芭蕉、柳池、明月、红岭、天生、七里、柏树、三河9个乡镇,重点做大做强普光经济开发区、庙安万亩脆李产业园区、宣汉商贸物流园区和洋烈水乡、峨城竹海、明月荷塘等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46个建卡贫困村、44997名建卡贫困人口脱贫。
“七个一批”即立足特殊困难,精准实施“七个一批”。一是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二是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三是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四是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五是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六是教育解困资助一批。七是旅游开发带动一批。
“十大行动”即实施基础扶贫专项行动、产业扶贫专项行动、新村扶贫专项行动、能力扶贫专项行动、生态扶贫专项行动、医疗卫生扶贫专项行动、文化惠民扶贫专项行动、社会保障扶贫专项行动、社会扶贫专项行动、财政金融扶贫专项行动。
一路精准:
脱贫梦并不遥远
自去年以来,宣汉县全面启动***工作,以开发扶贫为引领,以“四大片区”为主战场,以构建“三位一体”扶贫格局为路径,确立基础设施改善、干部结对帮扶、发展增收项目等一项项精准扶持措施,一场扶贫攻坚持久战在该县全面打响。
宣汉县扶贫移民局一位负责人说:创新扶贫方式采取定对象、定方针、定责任、定目标等措施,优化资源配置,精细化管理,实现帮扶对象与帮扶干部一对一的“***”模式。仅2014年,该县整合各项资金3.6亿元,新建油路150公里、硬化575公里,实现100%的乡镇、村通水泥(油)路;解决5.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发展果药茶等树15万亩、肉牛9万头。通过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减贫3.6万。
在芭蕉镇玉坪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杨元华,把扶贫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他认为,***最关键是“治穷根”。而治“根”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产业,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使之不再返贫。在这个方面,宣汉县强化项目整合,以扶贫攻坚规划、行业规划为平台,对贫困地区扶持需求统一收集,对基础设施、产业、教育、医疗等扶持项目统一分配,对扶贫任务统一分解,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扶贫项目资金最大效益。强化对口帮户,实行“1+X”点对点、面对面对口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机制,充分运用中央、省、市级单位对口帮扶资源,引导部门、单位职工进行帮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该县从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职工组成驻村工作队,对211个重点贫困村进行驻村帮扶,做到贫困村不脱贫、贫困对象不达标,驻村工作组不撤离。常态开展“走基层”活动,持续深化“院坝认亲”“108群众工作法”等为民服务新模式,每名机关干部深入联系村结对帮扶2-3户贫困户,帮助其解决吃水、行路、看病、上学、农业生产等实际难题,切实提高扶贫攻坚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截至目前,全县4200余名机关干部先后深入联系村结对认亲14700余户,为群众办实事1375件。全县211个贫困村已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该县坚持“扶贫”投入只增不减,加大县本级财政配套;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加大群众自筹资金力度;突出以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扶贫领域、向贫困地区延伸,建立起了政府引导、农户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强化考核激励。严格实行乡镇部门扶贫工作目标“预决算”制,明确全县整体“脱帽”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对各地各部门开发扶贫成效实绩考核办法,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单项目标考核,强化考核成果运用,把脱贫目标作为乡镇、部门考核的硬指标,逗硬实行“一票否决”,凡连续两年完不成扶贫工作任务的,对所在乡镇的党政“一把手”和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地免职。
□文/图 张崇耀 特约记者 王兴寨
新闻推荐
“三向用力”压实“第一书记”责任 为了让贫困村“第一书记”身入基层、心入一线,宣汉县坚持把从严管理“第一书记”作为推动驻村帮扶工作的必要前提,严立规矩、严抓监
为了让贫困村“第一书记”身入基层、心入一线,宣汉县坚持把从严管理“第一书记”作为推动驻村帮扶工作的必要前提,严立规矩、严抓监管,促使贫困村“第一书记”紧起来、动起来——...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