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环水绕,垂柳依依,一栋栋独具魅力的川东民居院落在绿树中错落有致……11月9日,记者走进宣汉县君塘镇洋烈社区,犹如走进“水墨丹青,如诗如画”的美景里。
洋烈村民刘明权全家5口人,过去以种田为主,年纯收入不过2万元。随着这里游客增多,看准商机的他,开起了一家“刘氏农家乐”。“最多时一天营业10多桌席,比种田收益强多了!”刘明权很是满足。
洋烈社区的变迁,是宣汉县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宣汉县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强力推进“双核双区”,以新型城镇化为目标,以生态魅力县城和南坝、渡口乡、樊哙镇等八镇区域副中心为牵引,不断完善城镇体系,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县城、场镇、新村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均衡发展。
统筹城乡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
面积达1000亩的百节溪公园如火如荼建设,近10个楼盘建筑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置身西区新城建设工地,东乡镇宝寺社区居民刘淑芳感慨不已:“宣汉城市建设步伐快呀,以前这里是偏远的穷山村,如今崛起一座新城。”
2012年,宣汉县完成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西区新城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16万人。”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总规划师刘文宣介绍,到2017年将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西城新区,成为城市新名片。
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县城“三路三片三园”工程,拉大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推动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加快县城新区和老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改造,强化功能配套和设施完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县城建设及公共安全管理水平,达到城市综合宜居指数标准;加快南坝小城市发展进程,推动南坝场镇向城市转型升级,提升集聚辐射作用;加快渡口乡、樊哙镇等八镇建设,拓展区域面积,配套基础设施,产生城镇带动效应,推进全县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衡化,力争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45%。
壮大城乡产业
城乡经济共融
道路宽了,花儿艳了,厂房多了,人气旺了……走进园林式的普光经济开发区,一条条生产线忙碌运转,一辆辆大型汽车从一个个厂房进出,装载着宣汉人民的希望,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
2008年,普光经济开发区获省发改委批复,正式成立为县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由普光、胡家、柳池、南坝四个工业园组成,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产业布局,并依托中石化、中石油和县域现有企业辐射带动,主要发展天然气硫化工,煤电、冶金,机械、建材,物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打造天然气产业集群和铁合金生产基地。目前,普光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46家、建成投产2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6亿元,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新增15户,被评为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该县大力发展农林牧产业,着力建设“四大作物生产基地”、“六大特色产业区”、“四大畜牧业养殖基地”、“四大林业产业基地”、“六大水产业基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广利用太阳能和风能,鼓励利用垃圾、秸秆、低品位资源发电,大力引进废渣、废水、废气等工农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县城北区新城建设商贸物流园区,初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连锁购销网络,逐步完善洋烈水乡、峨城山、观音山、香炉山等景区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力争把巴山大峡谷综合开发片区建成国家5A级景区、国家山地休闲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带动北部山区整体发展。到2020年,力争实现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40亿元以上。
改善民生民计
共享改革成果
“哇,好漂亮,这学校真不错,我们把孩子送来读书很放心……”漫步在宣汉县育才小学新校区,不少家长情不自禁发出感叹。
据了解,宣汉县城的育才小学、东乡镇一完小、东乡镇二完小三所学校平均班额达85人,有的班多达100人。为化解城区大班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该县在县教师进修校新建占地近20亩的育才小学新校区,配备各类教育教学设施,可容纳学生2500名。
为彻底解决小学大班额现象,在城区, (紧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年来,宣汉县大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网,实现对全县食品监管的全覆盖。近日,宣汉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坝监管所的监管员来到下八镇中心校食堂,对食堂的餐饮许可证是否齐全...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