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追逐“新材料之王”
站上产业“浪尖”
在成绵高速德阳段道路两侧,旌阳区打造“中国西部石墨烯产业先导基地”的广告牌赫然醒目。今年,随着年产30吨石墨烯粉体工业生产线竣工投产和以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成员的四川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四川石墨烯产业从“单打独斗”走进协同发展时代。通过联盟“牵线”,德阳与全国近30家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同时,旌阳区政府还与东旭光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设立全省首个石墨烯产业基金,规模达2亿元。
当许多地方刚刚起步追逐“新材料之王”,德阳已凭借多年“悄悄”培育,站上了产业“浪尖”。未来,在这里将构建起以石墨烯制备为基础,以功能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3个应用层面为指导,以发热膜、导热硅胶垫、透明导电薄膜等主要应用领域为重点的“1+3+X”石墨烯产业发展体系。
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德阳做强做大石墨烯、铝空动力、磷酸铁锂、纳米陶瓷等一批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德阳东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瞄准未来新能源制高点,专注于金属能源领域铝燃料电池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发展国际领先的新型动力产业,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金属(铝)燃料电源、动力电池产业化,并与美国UL总部、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共同制定了铝燃料电池国际标准。铝-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已应用于通信基站后备电源、航空动力电池、车载动力电池、水下动力电池和装备电源等领域。
在今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德阳东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铝燃料航空牵引动力电池”和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导电、高导热型石墨烯”获参展产品金奖。
“互联网+智能制造”
布局工业4.0
“工业4.0”描绘的是这样一幅蓝图:未来工厂里,人类、工件和生产设备彼此通信,生产线将实现全面网络化并自主控制生产过程,不仅显著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减少资源使用,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最核心的是从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我们目前还处于3.0时代,但离4.0并不遥远。”3月底,四川锐腾电子有限公司的新厂房正式投产,精密注塑车间内,20台国际先进的精密注塑机正有序运作,该公司总经理宋李表示,未来,这里将彻底实现“无人化车间”。不仅如此,企业还正在研发新系统,希望集成生产链。“上游供应商可实时监测我们的原料储备,下游采购商可实时监测我们的产品质量和产能。”
今年4月,在德阳召开的“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在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燃机与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攻关、项目合作。德阳与德国汉堡航空产业集群达成协议,在飞机设计、航空结构件生产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与全球最大的应用技术研究所德国马德堡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合作,在德阳创建德国工业4.0创新中心。
与此同时,德阳市装备制造业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借船出海”的形式,与国内中电建、中能建等国际工程公司等国际EPC电站工程承包商合作,实现了重大装备产业“走出去”。
东汽已累计超过200台汽轮机产品销往南亚、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东、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电火电、水电等发电设备已出口印度、巴基斯坦等南美、非洲、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川宏华每年80%-90%的产品出口,宏华钻机已覆盖美洲、中东、非洲、亚洲及俄语地区等全球主要产油地区及主要产油国家。
机器换人和工业互联网让生产效率成倍提升,制造正在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今年3月,“德阳装备制造工业云”正式上线运行,德阳大力实施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重点的制造业互联网改造提升工程,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柔性制造、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目前,全市已有600余家企业入驻“装备制造工业云”平台,共享软件技术、信息化建设、数据管理、项目管理、工程分析等“大数据”服务。
四川宏华“智能钻机试点示范”、东电“线圈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明日宇航“数字化协作平台”、东方水利“水利环保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等10个重大智能制造项目正在抓紧建设。科新机电等4户装备制造企业与北京数码大方合作,进行智能化改造,成为德阳市首批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试点示范企业。近日,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石油钻采装备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和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
通过创新驱动,德阳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东汽长寿命高温材料实验室”每年都能诞生7—8个国内领先的长寿命高温材料、重型燃机高温叶片精确成形技术和大尺寸高温部件产品,并实现国产化替代进口,为国家下一代高效发电机组的发展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东汽“航空发动机及重型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精密铸造及陶瓷涂层工艺”项目,通过国家工信部、财政部对外公开招标,成为2016年中国工业强基工程项目。
(上接第一版)
追逐“新材料之王”
站上产业“浪尖”
在成绵高速德阳段道路两侧,旌阳区打造“中国西部石墨烯产业先导基地”的广告牌赫然醒目。今年,随着年产30吨石墨烯粉体工业生产线竣工投产和以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成员的四川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四川石墨烯产业从“单打独斗”走进协同发展时代。通过联盟“牵线”,德阳与全国近30家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同时,旌阳区政府还与东旭光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设立全省首个石墨烯产业基金,规模达2亿元。
当许多地方刚刚起步追逐“新材料之王”,德阳已凭借多年“悄悄”培育,站上了产业“浪尖”。未来,在这里将构建起以石墨烯制备为基础,以功能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3个应用层面为指导,以发热膜、导热硅胶垫、透明导电薄膜等主要应用领域为重点的“1+3+X”石墨烯产业发展体系。
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德阳做强做大石墨烯、铝空动力、磷酸铁锂、纳米陶瓷等一批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德阳东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瞄准未来新能源制高点,专注于金属能源领域铝燃料电池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发展国际领先的新型动力产业,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金属(铝)燃料电源、动力电池产业化,并与美国UL总部、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共同制定了铝燃料电池国际标准。铝-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已应用于通信基站后备电源、航空动力电池、车载动力电池、水下动力电池和装备电源等领域。
在今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德阳东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铝燃料航空牵引动力电池”和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导电、高导热型石墨烯”获参展产品金奖。
“互联网+智能制造”
布局工业4.0
“工业4.0”描绘的是这样一幅蓝图:未来工厂里,人类、工件和生产设备彼此通信,生产线将实现全面网络化并自主控制生产过程,不仅显著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减少资源使用,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最核心的是从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我们目前还处于3.0时代,但离4.0并不遥远。”3月底,四川锐腾电子有限公司的新厂房正式投产,精密注塑车间内,20台国际先进的精密注塑机正有序运作,该公司总经理宋李表示,未来,这里将彻底实现“无人化车间”。不仅如此,企业还正在研发新系统,希望集成生产链。“上游供应商可实时监测我们的原料储备,下游采购商可实时监测我们的产品质量和产能。”
今年4月,在德阳召开的“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在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燃机与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攻关、项目合作。德阳与德国汉堡航空产业集群达成协议,在飞机设计、航空结构件生产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与全球最大的应用技术研究所德国马德堡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合作,在德阳创建德国工业4.0创新中心。
与此同时,德阳市装备制造业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借船出海”的形式,与国内中电建、中能建等国际工程公司等国际EPC电站工程承包商合作,实现了重大装备产业“走出去”。
东汽已累计超过200台汽轮机产品销往南亚、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东、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电火电、水电等发电设备已出口印度、巴基斯坦等南美、非洲、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川宏华每年80%-90%的产品出口,宏华钻机已覆盖美洲、中东、非洲、亚洲及俄语地区等全球主要产油地区及主要产油国家。
机器换人和工业互联网让生产效率成倍提升,制造正在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今年3月,“德阳装备制造工业云”正式上线运行,德阳大力实施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重点的制造业互联网改造提升工程,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柔性制造、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目前,全市已有600余家企业入驻“装备制造工业云”平台,共享软件技术、信息化建设、数据管理、项目管理、工程分析等“大数据”服务。
四川宏华“智能钻机试点示范”、东电“线圈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明日宇航“数字化协作平台”、东方水利“水利环保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等10个重大智能制造项目正在抓紧建设。科新机电等4户装备制造企业与北京数码大方合作,进行智能化改造,成为德阳市首批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试点示范企业。近日,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石油钻采装备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和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
通过创新驱动,德阳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东汽长寿命高温材料实验室”每年都能诞生7—8个国内领先的长寿命高温材料、重型燃机高温叶片精确成形技术和大尺寸高温部件产品,并实现国产化替代进口,为国家下一代高效发电机组的发展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东汽“航空发动机及重型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精密铸造及陶瓷涂层工艺”项目,通过国家工信部、财政部对外公开招标,成为2016年中国工业强基工程项目。
新闻推荐
微电影《漫漫电影路》在新中完成拍摄 讲述德阳市公益电影放映员陈红英的故事
摄制组拍摄现场。(文/图曾才刚记者许江韵)7月29日至8月1日,一部以爱生活、爱家乡为题材的微电影《漫漫电影路》,在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茶店村完成拍摄。影片主要反映了旌阳区乡村公益电影放映员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