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提出,加快构建成德同城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成德“半小时通勤圈”。图为天府大道北延线效果图。资料图片
成德同城率先突破、推进德绵一体发展、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全市“一盘棋”发展……为加快形成区域内外协调发展新格局,迅速提升市域整体实力,“七大行动”之协调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细化了各项重点任务和牵头单位。目标到2022年,成德同城化取得重大突破,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补共赢、人才有序流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格局形成;德绵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德绵边界试验区初步建成。“大德阳”建设水平再上台阶,全市城镇化率超过57%,“一主五副、两片三轴”城镇空间体系建成;城市影响力快速提升,中心城市规模达15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规模达150万人以上。
成德同城化率先突破
实现空间产业无缝对接
推进空间规划无缝对接,共同包装策划一批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项目。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轨道交通等为支撑的“7高8快9轨”成德同城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成德“半小时通勤圈”。
推进产业分工有机协作,强化成德产业错位发展,以通用航空装备、轨道交通、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数字经济等为重点协作产业,打造高端装备产业带,构建“成都研发、德阳制造”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做大做强成德工业园,加快建设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共建成都国际铁路港和国家开放口岸。
推进生态环保联防联治,统筹推进区域性重大生态工程,整体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共同打造大熊猫生态文化,建设国家大熊猫公园。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立成德基础教育联盟,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同质化。
推进德绵一体化
探索边界互通发展
推行“合作协议+行动计划+项目清单”合作模式,落实德绵一体化发展协议。推进罗江与绵阳高新区合作,建设德绵边界试验区,承接绵阳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技术转化和产业转移。推进中江与三台合作,共建交通设施,共推纺织产业发展。推进绵竹与安州合作,建设S107、桑绵路等项目。
推进德绵交通互联互通,推动德罗干线、成德大道北延至绵阳,建设德绵城市干道“双主轴”,改扩建G108罗江段、绵中等干线公路。推进产业合作共赢,强化产业配套,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饮料和化工产业等重点领域展开合作。
推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推动养老待遇领取资格核查互认,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鼓励两地医疗机构建立跨区域医疗联盟,推进同等级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建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提升中心城市品质
科学布局“四中心”
科学布局文化、商务、行政、市民中心,优化布局广场、公园绿地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完善绿道网络等城市慢行系统,提供户外运动空间。
建设北部旌北新区,依托万达商业综合体、物流港,发展高端商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依托白鹭湖湿地公园、北部生态廊道、周家坝城市公园、罗江产业新城,打造生态商务城。依托高铁景观中轴带,打造高铁门户新城。
建设南部旌南新区,依托五洲广场、现代金融产业园,打造中央商务区核心商圈。依托龙头企业、高等职业学院,建立培育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柳梢堰湿地公园、石亭江绵远河生态廊道,打造城南高端、宜居生活生态圈。依托德阳经开区,打造高端制造为主的产城融合新区。
建设东部天府生态智谷,依托锦绣天府公园,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打造大成都近郊旅游目的地。依托绿地成外教育园项目,着力高端教育项目引育;依托子云湖区域资源禀赋,深度对接高端医疗康养产业项目,打造以国际教育、医疗康养、智慧产业为主的高端产业生态新区。
建设西部亭江新区。打造以天府大道北延线为城市中轴,以石亭江人工湿地为生态本底、以现代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公园”新区。科学划分产业发展区和城市生活功能区,完善西部路网和公共服务配套。
提升城市中心区域环境品质。推进引绿入城,改造升级旌湖两岸以及文庙公园等景观,建设邮票公园。实施旧城“提质增能”计划,加快推进老厂区、老社区、棚户区改造。推进第二水源和生态水源工程规划建设,解决城区供水、生态用水等重点缺水领城水资源短板。实施“智慧之心”、智慧城管、交通智能化项目,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市县统筹发展
构建全市“一盘棋”大格局
构建全市“一盘棋”发展大格局。实施县域经济提质晋位行动,旌阳区建设“大德阳”核心引领区,罗江区建设德绵一体化示范区,广汉市打造成德同城先行融合区,什邡市与彭州共建边界试验区,绵竹市打造全省转型发展示范区、休闲度假目的地,中江县打造成都“东进”战略产业承接基地,德阳经开区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德阳高新区建设“一湖六岛”科技产业新城。
推进市域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德罗、德什、德中等城市干道,构建“三环多轴”市域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市域“半小时通勤圈”。2022年,德中、德罗、德绵、什德中快通什邡段项目完工。积极推进广汉撤市设区,分步稳妥推进什邡、绵竹撤市设区工作。
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支持重点镇建县域副中心
深入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按照“一镇一主业”思路,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农业大镇,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镇成为县域经济副中心。加快建设国省特色小镇,建设一批环境“青而绿”、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优”、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城)镇。
改造提升一般场镇,以现有城镇框架为依托,完成一般场镇形象性改造(“小改”)、功能性改造(“中改”)、开发性改造(“大改”),到2022年,基本完成全市镇(乡)场镇改造。
本报记者王珊珊
新闻推荐
从“二人转”到“六个百亿齐飞” 什邡产业转型升级“华丽转身”
四川经济日报德阳讯(殷宪龙何小米记者童登俊)去年5月,京什产业合作暨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什邡经济开发区举行。作为全国...
什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什邡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