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王育恒
■传统农业必须转方式、调结构
■将德州农业打造成全国最亮名片
■安全首位,确保农产品质量
■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好经验、争创新典型
嘉宾简介
郭平银 1962年出生,平原县人,大学学历,MBA硕士,研究员,2013年7月任德州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1983年参加工作,1988年入党。曾任德州行署办公室秘书、副科长、科长;乐陵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乐陵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乐陵市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乐陵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副书记;德州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德州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
当前,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面临老龄化、兼业化的挑战,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并存,这些阶段性特征,倒逼着传统农业必须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农业大市的德州,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德州市现代农业之路到底怎么走?
日前,本报记者邀请德州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郭平银做客《经济会客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专访。
农业优势突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实
王育恒(以下简称王):能否介绍一下德州市农业发展的现状?近几年取得哪些成效?
郭平银(以下简称郭):德州一直是传统农业大市,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农业系统围绕“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这一目标,狠抓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推进农村改革,有力确保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1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1亿元、增长4.2%,占地区生产总值(2596亿元)的23%;农民人均纯收入12135元、增长11.6%,增幅连续7年位居全省前列。 2015年1月,农业部批准德州市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王:作为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德州市创造了粮食生产的“德州模式”,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郭:2007年以来,德州市4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一方面,坚持大方田引领。目前,全市建成万亩以上标准方田76个,其中10万亩以上大方田11个。方田内集成推广各种先进、高效、实用技术,严格做到沟路渠桥涵闸等基础设施配套,强化耕种管收全程统一标准化服务,把大方田建成绿色优质、高产稳产的大粮仓、示范区。
另一方面,抓机制建设。在全市开展“玉米千亩吨粮”“全年万亩吨半粮”“吨半粮”乡镇创建以及夏秋两季、市县乡三级粮王大赛活动,2014年全市1522万亩粮食总产173.3亿斤,实现“十二连增”,产量占山东省产量的六分之一还要多,是全国唯一连续6年“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
2015年小麦平均单产541.7公斤,与去年持平;总产86.2亿斤,比去年增产2.7亿斤、增长3.2%,夏粮实现丰产丰收。
王:生态、高效、特色,是现代农业的显著特征,德州市对此做了哪些工作?
郭:德州市农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提高农业效益,生态、高效、特色农业开始成为德州市农业发展的主流。
德州市大力发展优质蔬菜生产,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300万亩、总产100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160万亩, 8个县市被列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发展食用菌3329.4万平方米,总产45万吨。
6县市被列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先后争取德城区、武城、平原、夏津、宁津、临邑作为全省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建设及续建县。按照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高效生态化的要求,德州市建成农村产业园区876个,其中,万亩以上大型现代农业园区31个。
龙头企业崛起,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快速发展
王:德州市农产品丰富,加工产业发展如何?
郭:德州市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培植了粮油、功能糖、果蔬、调味品、畜产品加工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80家,其中规模以上79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2家,其中国家级17家 (本地8家),数量居全省前列;2014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67.4亿元、利税17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5.1%。
其中,乐陵星光糖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了50亿元,有7家农业龙头企业超过20亿、20多家超过10亿元。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中,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王:德州市深化农村改革有哪些新举措?
郭:强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今年将全面完成确权登记工作任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达1209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8家、省级159家;家庭农场达1102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6家。
创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完成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武城县作为全省精准识别唯一试点县,所创经验得到省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安全首位,注重农业品牌创建
王: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德州作为农业大市,如何保障食品安全的?
郭:德州市坚持“安全首位、品牌引领、科技支撑、法律保障”十六字方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狠抓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成部级检测水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创建,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应用率100%。“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46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0个,绿色食品201个,有机产品160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处,认证面积达450多万亩,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的47%,高出全省9个百分点。
农业大而不强,示范区创建任重道远
王:德州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郭:由于受效益“天花板”与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击气象灾害能力差等影响,德州市粮食稳产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方田建设面积的扩大,在技术集成推广及大方田管理服务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德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山无峰,至今没有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缺乏联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相对薄弱,农业附加值不高,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水平低,规模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农业品牌建设滞后,存在品牌化水平偏低、层次不高、影响力不强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追溯体系建设滞后等。
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德州农业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最亮名片
王:德州市农业下一步将如何发展?确立了什么目标?
郭:总的思路是:以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总抓手,全力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今年初,德州市整建制被农业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抓住、用好这个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力争202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德州农业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最亮的名片。
王:那么,将采取哪些措施?
郭:首先,牢牢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着力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提升大方田建设与管理水平,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450万亩、粮食总产160亿斤以上。发挥德州的区位、交通、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畜牧、休闲观光等高效特色精品产业。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向产前、产后两端延伸,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其次,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以安全首位为本,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以品牌建设为重,扩大已有农业品牌的知名度,鼓励新品牌创建,确保 “三品一标”产品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60%以上;以科技支撑为先,加强农业用药、施肥、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指导服务与集成推广,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法律保障为基,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开展好农资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行动,保障群众消费安全。
第三,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步伐,着力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提升土地承包经营信息化管理水平。健全完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到2020年力争全市农业组织化程度达75%,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70%。
第四,健全农业支撑保护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科技与装备能力。建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完善农民培训、科技入户机制,解决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最后一公里”问题。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丰富农机种类,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到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本期助理 于斌 张文艳)
新闻推荐
乐陵讯 (贾鹏 陈志博)7月18日,抗战题材系列微电影《冀鲁边抗日英雄传》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举行开机仪式。该影片由乐陵市委宣传部、乐陵市文广新局和北京水晶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讲述...
乐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陵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