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淑
金果之乡今胜昔,红色圣地永传承。
十月,国庆长假前后,静宁县红色小镇上的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里,每天游人如织,参观者络绎不绝。
1935年10月3日至5日,一代伟人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到达静宁县界石铺,在一户姓张的人家住宿了三天两夜,这户张家小院即为后来的“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所在地。
当时,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朱德、彭德怀、林彪等开国十大元帅中的九位,徐海东、陈赓、肖劲光等十大大将中的八位都曾在静宁这片土地上涉足、住宿。由此,静宁界石铺被历史光荣的赋予了“领袖驻地”的美誉。
近年来,界石铺镇已被打造成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在这里,讲解员将会带您重温那个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让你领略长征的气魄,感受长征的精神。
走进纪念馆,以此展现在眼前的是“主题雕塑”“毛泽东旧居”“红军楼”“缅怀厅”“追忆厅”“俱进厅”和“红色记忆长廊”等大型的宏伟建筑。
“主题雕塑”的主题是‘中心基点,胜利指针’,它是以我国古代的日晷作为主题雕塑造型的基本元素,日晷内圆面凸雕关于红军在界石铺的电文,外圆面凸雕红军长征会师的欢庆场面,整个造型像一个充满张力的圆环,围合天地之气,凝聚长征精神。整座雕塑构思巧妙、立意深刻、独具匠心,充分表现了红军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和界石铺在长征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1935年9月27日,红军陕甘支队长征到达通渭县榜罗镇时决定:“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0月2日,红军占领通渭县后,蒋介石急调十万大军在西兰公路、六盘山地区布置两道封锁线。红军于当夜凌晨3时紧急离开了通渭县城。
10月3日,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杨尚昆、张云逸、邓小平当日晚宿营界石铺。
10月4日上午,红军侦察到从西安方向开过来的国民党当局由西安给毛炳文部运送辎重的10余辆汽车,立刻组织精兵伏击,成功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全部运回界石铺总队。尽管当时红军缺吃少穿,但红军(肖华、邓颖超等人)下午就在庆圣楼召集老百姓,向老百姓们宣传革命思想和抗日主张,把一部分物资分给了穷人。
后来,当地百姓将庆圣楼改为“红军楼”,并立碑纪念,以感念红军的恩情。
据说,一向迷信的蒋介石,当获悉毛泽东到达与他名字谐音的界石铺的消息时,十分震惊。立即下令:“把毛泽东撵出那个地方再打。”
当然,对于界石铺这个地名与“蒋委员长”名字同音这件事,毛泽东也察觉到了,他曾笑着在街石上连跺三脚说:“我们踏上了蒋介石的脊梁骨,再用劲一踹,他就要趴下了。”当时在场的彭德怀等人闻言一笑,也在街石上跺跺脚,跨步而过。
蒋介石急电西北“剿匪”军第三纵队司令毛炳文要把毛泽东等主要领导赶出界石铺,于是,一段“界石铺白马救主”的佳话流传至今。
据毛主席警卫陈昌奉回忆,1935年10月5日凌晨,拴在主席屋子外面的白马忽然好像受了惊吓,刨动前蹄,嘶叫不停,陈昌奉把这一情况报告了毛泽东,他感觉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立即下令整个军队撤离。就在队伍刚刚撤离不久,国民党毛炳文军的3个团从西南方向15里之外追到界石铺,却扑了个空。
如今,在界石铺纪念馆毛主席住过的那间屋子旁,就有这匹白马的塑像。
目前,苹果、教育已成为静宁县的两大知名品牌,静宁人正高举红军长征精神的大旗,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卯力冲刺。
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说,红军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静宁人,在黄土高原上种植出了中国最好的苹果,在苦甲天下的贫瘠土地上培养出了一批批莘莘学子。
红色小镇因为长征精神而永葆革命的激情和艰苦创业的活力。近年来,界石铺人充分发挥长征的精神和魄力修梯田、改山道、种植全膜洋芋和早酥梨。经过多年艰苦发展,如今该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深受红军长征精神的影响,该镇继红村原村支书王志和的4个儿子全部当过兵,其中有2个儿子在西藏和宁夏服役,一个儿子还上过老山前线。如今是四世同堂有16口人的大家庭。“我们一家人能有现在这样和谐幸福的生活,全是托了红军和共产党的福!”他说。
新闻推荐
优质酒技改项目竣工助力金徽腾飞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经销商答谢会重奖优秀经销商
金风飒爽,徽酒飘香。9月2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经销商代表、新闻媒体记者和公司管理人员近千人齐聚“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参加金徽优质酒酿造技术改造项目竣工庆典仪式。此举标志着金徽酒实现...
通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