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培红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利津县乡村历史文化采风活动,堐西村、爱林一村、陈庄镇、割草窝村、前关村的各个历史文化展室一路参观下来,童年的记忆被一点一滴地激活了。童年的时光,呼啦啦地,扑面而来:哟,那不是我家的双卡收音机么,牡丹牌的。记得每当夕阳西沉、暮色四合时,我的街坊邻人们肩上扛着锄头、铁锨,手里拿着镰刀、耙子,有的提着满篮的青草青菜,三三两两地,一路相跟着回家来了。炊烟袅袅,浓浓的饭菜香从家家户户的院落中飘散出来。同时飘散出来的,是收音机里播讲评书的声音!刘兰芳正在播讲长篇评书《杨家将》呢,只听到“一行人敲着得胜鼓,鸣着得胜锣,班师回朝。真是鞭敲金蹬响,齐唱凯歌还……”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呵呵!听评书喽!”人们心里欣喜地想着,回家的脚步加快了……
哟,那不是货郎的拨浪鼓和木箱子么。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听的就是“卜棱棱、卜棱棱”的拨浪鼓声,货郎来啦!只见他就地放下挑子,打开“百宝箱”,呵,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啊!女人们仔细地挑拣着针头线脑,盘算着为自家的闺女买根头绳扎辫子,或是为自家男人买包纸烟。没有钱的就从家里称出一二斤粮食来换东西。小孩子们则拽住母亲的衣角,哼哼唧唧地央告着要糖吃。一时间,货郎摊前讨价还价,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哟,那不是电影放映机么。小时候,农家人娱乐活动少,每次村里放电影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天还没擦黑,大队里的大喇叭就在喊:“注意啦,注意啦,今儿晚上在村东场院里放电影!”人们急急忙忙吃过晚饭,一人搬一个小板凳,陆陆续续来到村东的场院上……影片开始了!电影机“唰唰”转动,光柱投射到两根长竹竿撑起的白色幕布上。喧嚣的人群安静下来,人们抬头屏息,神情专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方小小的幕布啊,带给人们多少新奇而美妙的精神享受啊!
哟,那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仓房么。墙上挂着筛子、箢子和抬秤,墙角放着囤子、簸箕和笤帚,藤条筐里装着棉花,麻袋里是花生,瓦瓮里是黄澄澄的玉米,青花大缸里盛着颗粒饱满的麦子、高粱,一年的收成都在这里了。盆满缸满,一派喜乐富足的好模样。家有粮心不慌啊!
还有哦,那堂鼓、京胡、锣、镲,正月十五唱大戏的时候我见过;那鱼模子、莲花模子,是过年时蒸馒头用的;那缝纫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手表、自行车可是合称“三大件”呢;那一顶苇篱、一袭蓑衣,给风雨交加中的赶路人带去多少温暖和庇护哟;还有算盘、石磨、织布机、煤油灯、提灯、戒尺、鞋拔子、木棒槌、长条凳、两抽柜、八仙椅、八角桌、铜盆、食盒、烟袋锅、铜手炉、虎头帽、虎头鞋……这些,我有的见过,有的用过,有的听说过。可是这些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来说,却是陌生的了。值得庆幸的是,它们被找回来了,它们就在这里!每一个老物件,都见证着一段岁月;每一个老物件,都诉说着一个故事啊!
“峥嵘岁月书新史,秀美人家展画幅。”近年来,利津县大力挖掘传承传统乡土文化,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建成东营市首个历史文化展室,通过图文并茂和实物陈列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记录展示了乡村的发展轨迹和民风民俗,展现出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土屋土灶土炕头,油灯最亮,灶火最暖。让我们学会留住过往的历史岁月吧。留住了过往,也就留住了童年;留住了过往,也就留住了乡情乡愁;留住了过往,也就留住了我们的根!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28日8时40分许,东营市公安局河口分局交通管理大队接到民生热线诉求:一幼童不慎断指,伤势严重,急需送潍坊中...
利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