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我开始根据他的行为翻看心理学知识,也请教心理学老师。通过翻阅有关资料和咨询,了解到这种孩子属于“品行障碍”。它一方面把恶作剧当成好玩的事,另一方面这么做也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想和人交流。所以你批评他,他感觉是注意他,是在和他交流,他正高兴,不足为惧。他宁愿接受别人的批评,也不能接受别人不理睬他,时刻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别人的注意,哪怕是恶作剧招来责备。
为了找到好的方法引导他,我先调查原因。通过和他父母的交流了解到:父母在城里做生意,孩子从小生活在奶奶家,很少见到父母,他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关爱。从小奶奶对他百般溺爱,对他的要求唯命是从,导致他不知道怎样做对别人有利,让别人喜欢,也不会和小朋友交往,特别招人烦。
针对这些情况,我准备好充分的资料找他的家长谈话。作为一位教师我站在家长的角度和他们谈孩子的问题。从孩子的表现,人际交往,谈到孩子的将来。分析这一切造成的原因,老师和家长该如何配合共同教育孩子,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对孩子发展有利。一切为孩子发展着想这一做法迎合了家长的心理,进而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对孩子的行为对错都应该坚持原则,从严要求。开始,孩子做事不伤害别人就表扬,满足他被人注意的欲望。后来鼓励他做一些对别人有好处的事,当然,这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爱心。也正是掌握了学生的心理,明白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像打有准备的仗一样,我也能放平心态,耐下心来和学生周旋。一个学期下来,这位同学已经逐渐能和同学们正常交往,时常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尽管有时也是为了得到表扬才去做的,但恶作剧少了。面对这小小的收获,我的心里轻松了许多。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爱,关键是如何来教育他。”只有抓住孩子的心理,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只有得到孩子的信任,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一件贴身的羊毛衫、一个温暖的暖手袋、一件厚厚的羽绒服、一个及时的暖炉……11月12日起,本报微心愿发起了微心愿送温暖活动,截至目前,已经得到了威玛钻具等爱心企业及义工组织的支持,接下...
东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