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group1"target="_blank" >11月15日上午,孙冰正忙着为五个网站进行程序开发,做完这几个项目能拿到2万多元的报酬。在他身边,同伴纪津津正为客户设计网页效果图,下午两点,他要带着这份成果与客户洽谈合作。赵卫平则忙得两天不见人影——— 经朋友推荐,他去了垦利一家公司演示项目,培养潜在客户。
这三位IT新秀都是“90后”,2011年11月,还是东营职业学院在校学生的他们大胆创业,合作成立了“东营开发区讯通网络工作室”,走出了一条在同龄人中少见的自主创业之路。
创业:一个需要勇气的选择
孙冰、纪津津、赵卫平都是东营职业学院计算机系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
大学期间,他们在学校组建的新起点网络工作室学习编程,同时试着通过网络联系客户,自主开发软件。没想到不仅借此提高了专业水平,还额外赚到了不少外快。
2011年7月,面临毕业,身边的同学纷纷出去投简历找工作,孙冰和同伴也在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不过,在反复权衡了自身的优势与专业前景后,他们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 成立工作室自主创业。
前期单是购买设备的投入至少要四万元,三个人拿出了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全部积蓄,但还远远不够。他们不得不腆着脸,回家向父母“借钱”。“那时的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孙冰说,当时同班的很多同学都已经找到了工作,虽然工资并不多,但至少不用再向父母伸手,而他还要回家向父母借钱,不过,孙冰有自己的自信。
“让我感动的是,爸妈毫不犹豫地给了我一万块钱,他们说支持儿子的选择。”父母没有多说什么,但孙冰在心里下定决心:“这笔钱只是借,不久后我会挣回来还给爸妈的。”
奋发:泡面+通宵=百分百成果
去年冬天的头三个月是他们最艰难的时候。
事业刚刚起步,接手的项目要做完才能结账,之中有段时期一直没有收入。那时有担心,也有难受。
“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些问题他们不是没有想过,“90后”创业起步难,但很快这些担忧都被一个接一个的预约项目冲淡了,孙冰说“其实现在回头想想,失败了又有什么?我们还年轻,还可以从头再来。”
三四个月后,工作室首次实现了盈余,渐渐步入正轨。
通宵编程是常态,半夜与一个个代码“厮杀”的时候,楼下买来的泡面、面包、火腿是他们充饥的食物,往往一个程序改好了、客户满意了,天已经大亮,别人起床时,拼了一夜的他们才倒在床上睡了。
创业只有一年,三个人每月的收入在6000元以上,已经远远超过许多同龄人。不过他们不会就此停步。11月16日,孙冰和同伴又去联系新的项目了。东营职业学院的创业孵化基地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室,在这30平方米的空间里,他们用鼠标和键盘与世界联通,正书写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梦想之路。
(记者 李晓琳)
新闻推荐
本报热线8338100讯11月18日,有市民拨打本报热线反映,有人进小区打着“免费赠书”的幌子,索要居民电话号码。东营市警方提醒,遇陌生人免费赠送物品,最好不要相信,更不要将自己的电话号码或其他个人信息...
东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