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营第一课:初探纸浆画
10月1日上午十点半左右,小记者们到达寿光市综合实践基地开始了开营第一课。纸浆画是一种很有趣的艺术品,摸上去质地很粗糙,像一个小型的浮雕。纸浆画老师先通过视频讲解制作过程,然后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构图、用料。在开营的第一堂纯手工制作课程中,不少孩子忙得不亦乐乎。
从选材、准备纸浆、制作到风干,小记者都按照自己的计划,制作出了满意的作品。擅长画鸟类的戚泽婷,从四岁就开始学画画,从构图就展现出了很扎实的素描基本功。从制作到配色,泽婷用纸浆画做出来的彩色“信鸽”,得到了教课老师的夸赞。
户外拓展训练:感受坚强,发掘潜力
户外拓展训练是孩子们第一堂在户外参与的课程,教练将孩子们分成两个队。训练开始后,教练带着孩子们一起做了《小松鼠钻山洞》的体育游戏,让孩子们在兴趣迸发的同时意识到协作的重要性,没有成功找到山洞的“小松鼠”,则和大家分享了自己最拿手的表演。“攀登墙”和“逃生墙”是拓展训练中给孩子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两个项目,不少孩子在成功完成之后,直喊“刺激”。据教练介绍,逃生墙的高度为4.08米,只有保证一个团队里面所有的队员都不借助任何外物翻上这座墙才叫逃生成功,意义在于教会孩子们学会在生活中用坚强和协作面对困难。来自春晖小学的韩米珂在翻过逃生墙之后一直在旁边为自己的队友加油打气,并向教练表示:“老师,什么时候能再上一堂这样的课呀!”
晚间课程:一起建立自己的团队
团建课程是来到基地后第一天的晚间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一支向心力强和绩效高的团队是这个课程的主要目标。授课老师将班级分成两队,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集体的荣誉感。经过队长的选拔,队名及队训的思考等团建内容之后,以团队文化展示的形式进行才艺大比拼,孩子们踊跃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为团队增光添彩。
在老师的引导下,80名小记者分成“雄鹰队”和“飞行队”,来自胜利46中的雍容茹茜和陶建臣是两队的队长。陶建臣的一首《稻香》近于原唱,让不少队友都感叹他将周杰伦的歌词记得一字不差的能力;来自青山小学的小记者李佳俊带来的一曲《我相信》,带着所有的同学来了一首大合唱。
感恩教育: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教育课程的授课时间在开营的第二天,在没有父母照顾的24个多小时之后,小记者们似乎更加理解了感恩课程所要传达的内容。授课老师将“无私、伟大的亲子之爱”传达到了每一位小记者的内心。《父亲》旋律响起,不少孩子的眼睛开始湿润。在胜利46中的李心艺似乎更能理解歌曲中的词句,她也是80位小记者中年纪较长的孩子,从课程的一开始就已在偷偷抹泪。
每一位孩子都认真地观看了《大树与孩子》的故事,大树就像是孩子的父母,小的时候孩子围绕大树玩,但是长大后,孩子总要离开父母,只有在需要什么东西或者遇到麻烦时才会回到父母身边。故事温馨,却用另一种形式告诉孩子们,无论如何父母都会永远在自己身边,倾其自己所有让孩子快乐,所以,做为孩子,一定要像父母爱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父母。课程结束,孤岛二小的王光玉说:“爸妈很不容易,回去一定要孝顺他们,多帮他们做些事情。”
人防教育:近距离感受地震和火灾
防震和消防教育是人防教育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孩子们对这类课程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不少孩子对中国发生的大地震和火灾等能列举一二,且知道遇见此类情况时应该如何逃生的简单步骤。
在趣味性的理论知识讲解结束之后,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了地震馆和消防馆进行了进一步的接触。面对地动仪模型,来自胜利青山小学的从睿泽向老师提出了不少关于地动仪的问题。每一位小记者在地震模拟平台上,亲自感受了3—7级地震的感觉,并且大呼“恐怖”。消防馆里,在密闭房间里的烟雾逃生演练后,每一位从黑暗密闭房间逃出来的孩子表示非常惊险。
返程联欢:快乐的大巴归途
在返回东营的大巴上,一个多小时的联欢同样引来了阵阵的欢声笑语。晨阳学校六年级八班的田振宇和董牧辰合唱的一首《老男孩》,让不少小朋友随声哼唱。马诗轩、陈雨皓更是不甘示弱地给大家出了不少的脑筋急转弯,考倒了不少孩子。
快到东营的时候,不少小记者开始给父母打电话。车子停稳后,孩子们拿着各自的行李见到自己的父母时,没有一个哭鼻子或向父母诉苦的,他们将自己手上的作品交给父母,似乎在告诉父母:“你们看,我长大了,爸妈可以放心了!”或许,此时担心孩子的父母们才真正放了心,为孩子的成长而感到欣慰。
(见习记者 张立娟)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载体和阵地建设,更多地传递教育声音,提高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广度和覆盖面,市教育局与东营日报社联合编辑出版《黄河口晚刊·教育周刊》,现面向各单位、各级各类学校、...
东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