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典在整理自己的黄梨盆景。
种种花、养养草、喂喂鱼、遛遛鸟,这些本是退休生活的一种调剂。然而,在阜南县苗集镇前进村,65岁的李玉典老人却把种植盆景黄梨当成了生活的全部乐趣,在十亩梨园中享受那一份难得的闲适与安宁。
一次有益的尝试
11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阜南县苗集镇的三山晚秋黄梨盆景基地时,李玉典正忙着为这里的上百株黄梨幼苗换盆。秋日温暖的阳光下,老人轻轻剥开营养钵外层的塑料膜,再把幼苗移进装有营养土和玉米芯的新花盆里,每一步都做得小心翼翼,生怕碰断了那些春天嫁接好的幼芽。
“我不喜欢打牌,工作之余经常找一些老树根,死的做根雕,活的做盆景。”李玉典告诉记者,退休前,他一直在苗集镇政府工作,每次进村入户摸底调查,他都会顺便到沟塘附近、老宅基地里寻找一些形状特殊的老树根。挖回来后,就种在自家阳台上,再根据自己的喜好略加修剪。2008年前后,当地农户开始栽培晚秋黄梨,他试验性地在花盆里种了几棵,并找来嫩芽在酸枣梨和杜梨砧木上嫁接,没想到,第二年每棵树上都结了好几个两斤多重的黄梨。
“我把黄梨和盆景融合在一起,挂果以后又参加了两次省农展会,很多人看了都觉得稀奇。”李玉典说,盆栽的金桔、石榴比较常见,而盆栽的黄梨却不常见,他只是试着种了几棵,没想到一次试验就取得了成功。
躬耕南亩苦中有乐
去年2月份,李玉典从苗集镇党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休,终于有了充足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考察后,他决定把自家的十亩耕地作为盆栽黄梨种植基地,并在地里盖了两间活动板房,一门心思种起了黄梨。
从平整土地到圈建围栏,从引进种苗到采购花盆,李玉典一个人忙里忙外,前后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算是把基地收拾妥当。“春节前后那段时间最忙,3000多盆黄梨全是我一个人取土、移栽、修枝、浇水,年初一吃了一顿饺子我就下地干活了。”李玉典告诉记者,平时在家养花种草没觉得累,现在,每天打理这十多亩地的黄梨,真把他累得喘不过气来。不过,他非常享受这种生活。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他专门在活动板房的春联横批上写下“苦中作乐”四个大字。虽然十个多月的风吹日晒把春联上的红色颜料冲淡了不少,但是这四个大字依然刚劲醒目。
“这里空气好,比集镇上安静。从去年冬天到现在,我吃住都在梨园里,血压和体重都下降不少。”李玉典觉得这种生活有益于自己的健康,他每天都在梨园里忙碌,很少过问家里的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事务缠身,做的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退休后,就是想过这种生活了。
移植嫁接精益求精
在李玉典的梨园里,有几盆已经挂果的黄梨盆景,这些梨树的高度不足50公分,却都缀着沉甸甸、金灿灿的果子,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而且个头都不小。有趣的是,这些盆栽黄梨几乎都有自己的名片,诸如“蛟龙探海”、“嫦娥奔月”等。
在今年9月份举办的省农展会上,李玉典的一株50年根茎的黄梨盆景卖出了1000元的高价,而普通的黄梨盆景也能卖到300元一盆左右。“这棵黄梨一共结了17个果子,最大的二斤半,小的也有二斤重,外地客商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都争着要买。”李玉典说,砧木越老,价格越高,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就越高,修剪、嫁接、移栽这些技术活都是他一个人把关,保证每一株卖出去的梨树每年都能结大果、结甜果。
十亩耕地、三千多盆黄梨,每天似乎都有忙不完的活。然而,李玉典却不为这些农活所累,他日夜守护在自己的盆景园里,过着躬耕南亩的快乐生活。
新闻推荐
11月22日,阜南县鹿城镇冷庙村的老人们正在分捡丰收的中药材。今年,该镇种植大户聂免流转200多亩土地发展晚秋黄梨、白术种植,收益颇丰,也带动了当地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