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晓林
随意一张白纸、一把剪刀,纸对折、剪刀转,灵活一转、侧剪成蝶,再在翅膀上掏剪几个花纹,每个花饰可谓圆如满月,尖如麦芒。还没两分钟,葛庭友就边讲解边剪出一只造型别致的蝴蝶。作为“阜阳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葛庭友不仅善于钻研剪纸艺术,还在积极做民间剪纸的推广工作,使颍州剪纸艺术得以传承发展。
万千造型剪出来
葛庭友的办公桌上,放着几把大小不一的剪刀,每把剪刀都有着时间(损的印记。“剪刀对我们来说,就像画家手中的画笔,可以在平面中创作出万千造型。”葛庭友说道,小时候受母亲绣花剪纸和外公雕花的影响,对剪纸情有独钟。1990年,师从贾培秀和刘继承老师后,一剪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间,葛庭友的剪纸作品不计其数。从最基本的生肖、窗花、门笺、福寿中学到技艺后,葛庭友苦心钻研、不断创新。到现在,他的剪纸作品,比如黄山风景图、农家生活乐、现代科技热等,已独具风格、造型新颖、内容丰富。
“剪纸的刀法有侧剪、折剪、暗剪、掏剪、开口剪等,运用这些刀法,可以剪出月牙纹、锯齿纹、云朵纹、波浪纹等基本的剪纸语言符号。”葛庭友说着,就拿起剪刀在纸上比划,娴熟的刀法在白纸间游刃有余。
“是不是看着很简单?”葛庭友笑着问记者,他补充道,“剪纸入门其实很容易,掌握了要领,再进行创意组合,一幅独特的剪纸作品可能就诞生了。”但是对葛庭友来说,剪纸的独特性不光是技法创作的新颖,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内涵的创新。
继承传统融入时代元素
《史记》中记载,早在西周时已有类似剪纸的形式出现,“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将梧桐树叶削剪成圭的形状以赐封叔虞。但是,“剪纸艺术真正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活动,我们平时看到一些传统剪纸作品,其中花草虫鱼都有特殊含义。”
葛庭友向记者介绍,“老鼠吃葡萄代表多子多孙,鹿鹤同春是福禄长寿,花开牡丹是富贵、鹊上枝头是喜事,这些传统寓意在现代还依然适用。”在葛庭友的剪纸展厅内有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从单双卷轴到摆台物件,作品中不乏这些传统元素,但更多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特色的创作。
“可能我对农村有种特别的感情,乡土气息比较重。”葛庭友带着质朴的微笑说着,并向记者介绍部分作品创作的内涵。一幅名为《老家的戏台》很是吸引人,右侧为图,左侧为字,图中有以前戏台的热闹场景、有许仙白娘子的相会、有现代戏台的荒废落寞,旁边则是长串文字,“我们常见的剪纸作品基本图多字少,但是剪纸毕竟有着夸张成分,配上一些文字更能说明主题。”看着记者对这幅作品的不解,葛庭友耐心地解释道,“偶然想到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就做了这个主题表达非遗保护的重要性。”
在葛庭友的剪纸作品中,表达现代特色的非常多,像婆媳和睦的《夸夸俺的好媳妇》、环保绿化的《退耕还林景色新》、科技运用的《家乡建起风电场》等。“现在都讲与时俱进,艺术创作也不能落后嘛”,葛庭友笑着说道。
期盼注入新活力
在葛庭友看来,目前的剪纸队伍犹如金字塔,处在塔基的人多,站在塔尖的人少;会剪纸的不少,能剪精品的不多。“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主要事情之一,就是在中小学中推广剪纸艺术。”葛庭友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从小就产生对剪纸的兴趣,并希望从中培养真正能够触摸剪纸艺术塔尖的未来之星。
“这么好的传统艺术不能中断,必须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剪纸才有可能继续推广。”葛庭友在进行剪纸创作的同时,不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自己的顺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学校结合,为学生学习剪纸提供专业人员指导。
南京路第二小学是参加该校企合作的学校之一,其中的推动者亦是一位剪纸爱好者——副校长张艳,她借此机会将剪纸带入课堂。“其实,我们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学期培训中都接触过剪纸,其中大部分人专门学习剪纸,并且参加比赛。”张艳说道,从学校开始推广剪纸是一个非常见效的途径。
葛庭友也一直在免费教授学生剪纸,十多年来,他教过的学生可达上千人,从老到幼,不分年龄、不论资历。在葛庭友这里学习剪纸的准大学生罗龙说:“我觉得剪纸很有魅力,身边的同学还没听说有谁会剪纸,以后可以发动他们也来学习。”对葛庭友来说,能够推广普及剪纸,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李方达)8月27日,由市妇联、安徽省七彩世界集团共同主办的“金秋助春蕾”爱心助学活动捐助仪式举行。副市长黄珍出席捐助仪式。 据悉,“金秋助春蕾”助学活动是市妇联“春蕾...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