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 闫振田
解放初期,我的家乡庙台集消灭了土匪,农民分得了土地,人民安居乐业,每逢春节、庙会,民间艺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周围的村庄纷纷组建戏班子,有演花鼓灯的,有唱高梆的,有唱“四句推子”的。我最入迷的,是“四句推子”。
四句推子又叫推剧。推剧由民间歌舞花鼓灯吸收民歌、戏曲、曲艺发展而成,集戏曲、舞蹈、音乐为一体,易学、易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喜爱,解放前就在沿淮一带流行。主要剧目有《小放牛》、《青蛇白蛇爱许仙》、《送香茶》、《李天宝借粮》、《包公铡美》等。移植的新戏有《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推剧的唱腔委婉抒情、流畅明快。道白则采用地方方言,听起来特别亲切。
春节之前,各村的戏班子就铆足了劲,抓紧排练,想在对台戏中把对方比下去。大年初二,戏就开始上演了,一直演到正月十五。戏台搭在西庙洼,几辆四轮大车并在一起,铺上木板、秫秸和泥土,就成了戏台。服装也都是就地取材,特别是演新戏,常常借新娘子的衣服当戏装。小学老师当导演,演员都是当地的村民。
正式演出之前,锣鼓家什先敲起来,叫做“打闹台”,以吸引观众。听到打闹台的锣鼓声,四村八乡的村民就聚拢来了,人们扛着高矮不一的板凳,抢占台前的位置。做生意的小贩高一声低一声地吆喝着:花生、瓜子、杠子糖,麻花、油饼、炒糖栗,大人笑,小孩闹,十分热闹。
在观众的期盼中大幕拉开,演员们陆续登台演出。那时的演员大都是文盲,记不得台词,都是小学老师在幕后“递台词”,当演员忘了台词时,就边哼曲谱边往后台前扭,接台后递过来的台词。“递台词”的声音很大,台前的观众都能听到。
我的两个亲戚都是唱四句推子的台柱子,一个演旦角,一个演丑角。演旦角的扮相和唱腔在当地数一数二,在《包公铡美》里她饰演秦香莲。当剧情演到韩琦追杀她们母子,两个幼小的孩子吓得瑟瑟颤抖,秦香莲苦苦相求,她那如泣如诉的演唱引得台下一片哭声。
那位演丑角的亲戚擅长男扮女装,他在《小二黑结婚》里演的是“三仙姑”,他那滑稽幽默妙趣横生的表演,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笑岔了气。
时值初春,夜间还比较冷,但戏迷们都被剧情吸引住了,戏不演完人不散;戏散了,过足了戏瘾的戏迷们,一路走一路唱,有的记不得台词,就反反复复地唱曲谱。春耕时,犁把式(扶犁耕地的农民)起早犁地,为了排遣寂寞,一边吆喝耕牛,一边唱四句推子,他那悠长的唱腔能传得很远。
父亲听戏听得入了迷,他看朋友的孩子会唱戏,很羡慕,问我:“你大了干啥?”我说:“学唱戏。”父亲高兴地连声说:“好,好。”
如今,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几十年没有听到过“四句推子”了。虽然当年的戏台简陋,演员的演技无法跟电视演员相比,但那欢快的锣鼓,那优美的唱腔,那热闹的气氛仍然留在我的记忆里。
新闻推荐
□阜阳 谢淑侠拿着工资卡到银行取钱,当看到“请输入密码”的提示后,我很自信地输入了记在海脑中的一串数字。谁知却提示密...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