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闻 界首新闻 颍上新闻 临泉新闻 阜南新闻 太和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阜阳市 > 颍上新闻 > 正文

月底颍上县城关二小派人专程赴辽宁沈阳迎回了一位老校

来源:阜阳日报 2015-08-20 20:50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本报记者 冯启俊

7月底,颍上县城关二小派人专程赴辽宁沈阳,迎回了一位老校友对母校沉甸甸的心意。今年1月1日,我国著名诗人阿红逝世,根据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生前部分手稿、珍藏的2000多册图书、10幅书法作品,以及生前使用的笔墨纸砚、印鉴等物品捐献给母校城关二小。

“阿红是城关二小走出去的优秀校友,生前一直关注着母校,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我们准备在学校开辟阿红纪念室,将这些物品展出陈列,让文学大家的风范滋养今天的青少年。”颍上县城关二小负责人近日告诉记者。

诗歌殒“舵手”

   “阿红,诗歌的舵手。”这是著名诗人艾青对阿红的评价。

这位喝着淮河水长大的诗歌舵手,是一个特别的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还提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合流的观点,被诗坛称为“第三诗界”,成为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一种理论资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阿红是无数文学爱好者心中闪光的名字,他办的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当属全国首创,学员遍及全国。

阿红,1930年1月20日出生于陕西省华阴县王家桥村,原名王占彪。他的祖父是前清的进士,后来从商,生意做得很大。到他父亲那一辈,生意就破败了,只有在安徽颍上的一个卖些杂品的店铺和一个中药店。就这样,在他两岁时,被父亲接到安徽颍上生活。

1936年,阿红入私塾读书,1940年秋考取了现为颍上县城关二小的梧冈小学五年级,1942年秋毕业,考取颍上县立中学读初中。

1948年,考入南京的中央大学,毕业时,响应“全国支援东北”的号召,于1952年9月22日到东北人民政府报到,分到本溪第二中学做教师。阿红有文学志向,念大学时就出版了小说集《长命和清明》。阿红写信致国家政务院人事局,表明了自己的文学志向。不到一个月,他收到回信,上面是简短的一句话:“我们研究了你的来信,决定由东北作家协会安排你的工作。”这封短信奇迹般地改变了青年阿红的命运,接信半个月后,他被调到了东北作家协会工作,当上了文学编辑,直到1990年1月退休。

多年来,阿红坚持创作不断,自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海内外出版作品集共35种,主要代表作有诗集《窗外不是梦》、《风骚人生》;评论集《当代诗歌百技》、《诗探索与诗信息》;散文集《诗文风月》;小说集《长命和清明》;楹联集《阿红楹联》等。有多篇诗作被译成英、日、法文等发表或出版,深受海内外诗人、作家、评论家赞誉。此外,他的书法创作也颇具影响,内藏风骨,外溢趣美,为海内外收藏家所喜爱。

2015年1月1日19时40分,阿红因病在沈阳不幸逝世,终年87岁。“阿红同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的文学事业。”辽宁省作协在悼词中评价他,为发展和繁荣辽宁的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故土情思浓

淮河颍水孕育出来的骄子阿红,怎能忘掉家乡的山山水水。“尽管相隔千里,但他生前一直与我们保持联系,经常和学生们书信交流,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对母校的感情,对青少年的关心。”颍上县城关二小校长马军告诉记者。

“淮河啊!/怎能一眼看遍千里美景/让我抚抚红柳,摸摸绿水/怎能一朝访遍两岸人家/让我吻吻婴儿,问候爷娘……”多年来,阿红对幼时生活的颍上魂牵梦绕,不可或忘,那一片淮河水,流淌着诗人不竭的素材和灵感源泉。

“忘不了抗日烽火遍燃神州的岁月,我就读颍上中学的情景,其时是1942-1945。忘不了我们穿着绿军装,扎着皮带,裹着绑腿,齐刷刷列队操场,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他在作品中描写、怀念着读书求学的青葱岁月,以及那些谆谆教诲的老师,比肩摩踵切磋琢(的同学。

1991年,应邀为阜阳师院《三月》文学社顾问;1月,应邀为颍上师范新潮文学社顾问;8月,应邀为母校颍上一中文化艺术节书画作品展书写条幅,应邀为颍上县文联庆祝建国50周年、迎澳门回归书画作品展书写条幅……近年来,颍上给阿红写信交流的人,有亲人、中学生、教师、教授、诗人、诗歌评论家、作家和书法爱好者、楹联爱好者等等,鸿雁往来,诗歌唱和,心灵相通。对于求教问惑、请求题字的,阿红都一一回复,无求不应。

颍上一中绿颍文学社的同学给阿红写信,阿红激动地写道:“使我这远离故乡的天涯游子,使我这远离母校半个多世纪的白发校友,好兴奋!好愉悦!”故土情思浓,人老尤恋乡,诗人一颗深挚浓酽的赤子之心令人感动。

记者了解到,阿红的子女如今生活在辽宁沈阳,但在颍上仍有一些亲戚,其姐妹王文英、王文珍及后代一直在颍上生活。晚年,家乡亲人和诗友邀请他回来看看,阿红回信说:“很想家乡,很难回去,老了,行动不易。”遗憾之情跃然纸上。

作为从颍上走出去的优秀文学家,阿红一直是颍上的骄傲。“这块土地上,现代又诞生了东方艺术名人常任侠、著名作家戴厚英、诗人阿红等蜚声中外的人物。”在有关颍上县的介绍中,经常可以见到这一句话。阿红逝世的噩耗传来,颍上县委县政府还派专人到沈阳阿红家中吊唁。

风范传后世

   阿红逝世后,其家人与颍上县城关二小取得了联系,根据阿红的遗愿,向颍上县城关二小捐献了其生前部分手稿、珍藏的2000多册图书、10幅书法作品,生前出版的全套作品,以及生前使用的笔墨纸砚、印鉴等物品。

7月底,颍上县城关二小派人专程赴沈阳,祭扫了阿红先生的墓地,并敬献了鲜花,同时将这一批物品接回颍上。

记者了解到,颍上县城关二小、颍上一中均是历史悠久的学校,走出阿红这样的人物绝非偶然。校长马军告诉记者,城关二小的前身为清乾隆九年(1744年)创办的梧冈书院,是颍上县当时官办的唯一学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立学堂,颍上县知县耆龄把梧冈书院改办为颍上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是颍上县创办最早的一所小学。1949年2月,颍上县解放,城关镇政府接管该校,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将学校正式改名为“城关镇第二小学”。

“我们下一步准备建设校史陈列馆,在里面设立专门的阿红纪念室,展出这批物品,构建学校文化,更重要的是让老校友的风范感染、影响更多的学生,鼓励他们在文学上取得更大成就。”马军告诉记者。

这,也是阿红生前的心愿。“我们家乡文化积淀丰厚,历代人才辈出。我相信从你们中间一定会涌现众多人才。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们的成就一定要超过先辈。”2000年,阿红在给一位颍上学生的回信中说。

链接 阿红,本名王占彪,1930年1月20日生于陕西省华阴县,1932年春随家迁居颍上,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中文系,1952年毕业,同年9月在本溪市第二中学参加工作。1954年9月调到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任编辑、编辑组长。1969年11月到昌图县金家公社插队。1972年4月任铁岭地区文化创作组办公室负责人。1978年2月任《鸭绿江》杂志编辑组长、编辑部副主任。1983年9月起任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书记处书记,兼任《当代诗歌》杂志副主编、主编。1990年3月退休。曾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后被聘为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新闻推荐

记者宋玉洁通讯员王俊岭省台办主任张永一行

本报讯 (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王俊岭)8月26日,省台办主任张永一行来阜,就扶贫开发工作和台资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副市长方旭陪同。   张永一行来到扶贫联系点颍上县八里河镇尤湖村,看望慰问...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月底颍上县城关二小派人专程赴辽宁沈阳迎回了一位老校)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