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戏剧大国,好戏总是会被流传下去的,这里暂时搁停了,好戏在那里又会传唱起来;不好的戏会演些时日,便自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传不下去。人们有传奇般的创造性,也有鲜明的鉴别和扬弃能力,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
当今在媒体和街道上广泛宣传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图说”中,有一则广告画格外醒目别具一格,题作《中国好戏锁麟囊善作魂》,上面的“锁麟囊”三个字即指京剧及其他剧种移植的传统名作《锁麟囊》,剧中人富家千金薛湘灵拿出自己藏满珍宝的“锁麟囊”,去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怜贫济困是人道,哪有个袖手旁观在壁上瞧?”就这句简捷有力的唱词,道出了中华文化“与人为善”的灵魂。
兰州街道上几位买菜去的老百姓见到这“图说价值观”的广告不免有几句议论:“戏上演的富家千金叫薛湘灵,古时候还真有这样行善事的好人”,“戏上说的就是教育人的,好人有善心,后来有好报哇……”没看过这出戏的人就有点不知所云,看过《锁麟囊》的人一提便清清楚楚。好戏,就是这样有情趣,有意思,有流传。
古时候登州有户富人家之女叫薛湘灵,出嫁之日,她的母亲按当地习俗给了她“锁麟囊”权当嫁妆之一,囊中藏有珠宝,取意为“早生贵子”,寄于良好祝愿。薛湘灵出嫁当时,行至途中老天爷下起雨来,便在那春秋亭暂避,恰遇同一日出嫁的贫家女子赵守贞。赵守贞感到家境贫寒世态炎凉,在自己破旧的花轿中不禁悲泣。薛湘灵闻见,探明原由,心里也悲凉起来,遂慨然将“锁麒囊”赠送给了赵守贞。赵守贞颇感意外。六年后,登州遭遇水灾,薛家均逃难。薛湘灵又与家人失散,只身流落到莱州,遇见旧时的仆人胡婆。胡婆携至当地绅士卢员外所设的粥棚充饥。恰逢卢家为儿子天麟雇用保姆,为了生存,薛湘灵应聘入得卢府。不日,她伴天麟游戏,百感交集于心。天麟玩耍一毛球抛至阁楼上,催她去取。薛湘灵登上小楼,突然发现六年前她的“锁麟囊”在供桌之上,不觉惊泣。原来卢夫人即赵守贞,见状盘问仔细,方知薛湘灵即当年慨然赠囊之富家女子,遂敬为上宾,更换新衣,结为金兰好友,并助薛湘灵一家旋即团圆,剧终。
就这样一则戏曲故事,启承转合,起伏跌宕,命运变化,清楚明白,塑造出薛湘灵这位善良的登州妇女形象,赵守贞也是一位知善感恩的古代女性。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中华民族古老文化蕴意自然流淌在戏的每一个情节铺排与悬念之中。因此,在今天,不论我们国家的经济、民生如何向前蓬勃发展,像《锁麟囊》这样流传至今的优秀戏曲剧目的确是我们价值观与人生观宣示的不可或缺的生动教材。
其实,像《锁麟囊》这样的好戏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命运。“阶级斗争论”盛行时期,就有人批评薛湘灵是富户千金小姐哪里会有这样的善行,“囊中的珠宝都是她们家剥削来的!”这出戏当然演不成,被搁停了。现在想来也很可笑。怜贫济穷本就是世间“人道”,难道我们不要正大“人道”了?薛湘灵心被触动慨然相赠不“作壁上观”之情怀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血脉中宝贵的精神营养,故而赠送锁麟囊的戏剧行动就是非常朴实而大气的“为人”之举。可时至今日也有人忽地认为这一情节设计不合理,哪里有出嫁的姑娘这样做的?“现在又有谁会把珠宝送给别人?”这样说,就陷入一种机械、简单的似是而非的无端争论中去了。
“合理啊,怎么不合理?”3月12日,饰演秦腔《锁麟囊》剧中女主角薛湘灵、当今甘肃戏曲名家苏凤丽一开口就这样回答笔者,显得十分认真。苏凤丽是刚下乡演出完回到兰州的。“好戏被人们看懂了,就具备了影响力,观众从中获得了美感和‘与人为善\’的文化滋养,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开去,传开去就有了价值意义,何乐而不为?”她说,《锁麟囊》是中国“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确实是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戏。剧中的薛湘灵能在富贵无常的人世中仗义助人,这种品格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今天我们绝对不能随便丢了。薛湘灵是有自己个性的女子,而特定的情境就显现出人物的个性与人格。哪个女子出嫁时不经过一种特别的心灵的波动与拷问呢?正是出嫁姑娘赵守贞的凄凉与悲恸触动了薛湘灵的心灵深处,从而引发了她的善义之举,她将藏满珠宝的锦囊连同母亲对她的美好祝福全部赠送给贫女赵守贞,甚或完全忘记了自己今后会怎样,这就是一种古代女性的高贵。难道富贵人家不该有这种高贵的情怀吗?剧作家将这个情节设计得太合情理了,太符合人们的冀望了。这才是戏,能引人入胜,继而关注人物命运的变化。薛湘灵遇到灾难了,后来为别人家看孩子当保姆,她的内心深处怎不百感交集呢?这种境遇又正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新节点,让观众又引发出新的人生体验,戏和人物都“活”了,“活”得挺深刻。而赵守贞也是个有心人,她也有自己的品性,懂得感恩,懂得救助,将“锁麟囊”供奉在楼阁中的供桌上,日子过得好了也不忘搭粥棚赈济灾民。到后来又“解囊”相助了恩人薛湘灵,她又把“与人为善”的精神品质发扬光大了。戏中的美就凸现在这个地方。她们这种精神与物质的美均早已融化在自身的血肉中、灵魂中,一举一动均包含有做人的大道理。这比干巴巴说教的新编大戏容易被人接受。
苏凤丽认为,“传统戏曲中的好多剧目都是经过历代艺人和观众共同打磨过的,都有一定的思想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今天千万不能对之报有虚无主义的态度,更不可以完全否定它们的价值义涵,用照搬西方的意识形态和艺术手法来取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戏。”她觉得,今天的戏曲艺术和剧人都应该完全持续地接触“地气”,一定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这个重要环节。为什么不少新排的“精品”剧目往往演不下去,那是因为布景灯光道具太多,演不下去就传不开去,就缺失生命活力。而今日院团在城乡演出的戏往往依旧是“老戏”,如《秦香莲》《王宝钏》《玉堂春》《游西湖》《赵氏孤儿》等等,观众今天仍然喜欢看,这很值得玩味。“秦腔版的《锁麟囊》因剧团转企后人员不齐没能再演,但庆幸的是,这出戏拍成数字电影后去年一年就播映了6万多场,传播面广,观众反映很好。从传统戏曲剧目中再现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与智慧,并延续其不尽的魅力与美丽,正是我们要不断努力的前进方向……”
真不亏是中国梅花奖得主,苏凤丽的一席论说当行在理有远见,投地可作金石响!
新闻推荐
【本报讯】甘肃省人民医院官方APP日前上线发布。随着甘肃省人民医院官方APP上线,省内首家内外网融合“掌上医院”正式开通。它集预约挂号、取报告单、费用查询、医院导航、健康百科等功能于一体。...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