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前不久,笔者一位在农村做电商的朋友,从朋友圈晒出了她当天的网络数据,日浏览量为5人,销售额为零。笔者并不为朋友的收入感到意外,因为她销售的是无品牌优势、不被网站重点推荐的低价服装。
像这样经营惨淡的电商,在广安市农村并非个例。他们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产品定位不准,观念依旧还保持在以低价博取市场的电子商务发展初期,且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平台做推广,网络订单只能捡着一个算一个。
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相关部门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引导农村电商销售更具地方特色的产品,整合电商平台,加强商品的品牌推广,确保农村电商发展质效双增。
事实上,广安市各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土特产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大多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台,销售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但他们大多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在同类产品中并不占据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就要引导分散的电商组团发展,依托国家支持电商发展的政策性资金,在各大电商网站上打造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以销售本地特产和农副产品为主的大平台。这个平台与我们参加某种展览会的展馆类似,装饰要精美,品种要齐全,要给消费者一种逛商场的感觉,起到“各炒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效果。
如何做好推广,同样得依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将一件在本地叫好的产品转换成一件畅销的网货。电商产业在农村属于新生事物,农村业主在商品的产品包装、品牌培育、营销策划方面较为欠缺,这需要政府在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使产品描述、照片拍摄、文案撰写、物流包装等的数据化处理,更切合网络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习惯,解决卖出去的问题。
要实现农村电商发展质效双增,除了线上有平台、商品有推广外,线下的服务和监管同样重要。相比于城市,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政府还要合理规划网络、交通、物流等布局,推动电子商务从县、镇、村、组逐点延伸。同时,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实现产地、检测指标等关键信息可查询、可追溯,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夏徐瑜11月12日,稿件《“直行+右转”一条道右转车辆遇“尴尬”》在本报5版刊发后,引起读者共鸣,引发群众热烈讨论。连日来,记者继续在网上、街头追踪采访,收集到部分群众为广安市交通建设...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