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希贤学校蓝光平
一位年轻教师教学《天净沙·秋思》时,设计了一个“朗诵比赛”的教学环节,即请几名学生走上讲台分别朗读课文,比比谁读得好。当学生朗诵完之后,这位年轻教师问其他学生:“他(她)朗诵得怎么样?”话音刚落,学生就热闹起来了,有喊“好”的,有喊“不好”的,也有喊“还可以”的。令人感到不明白的是,其中有一个朗诵得非常好的女生(表情丰富,语调抑扬顿挫且停顿恰当),竟然有五六个男生评价其朗诵“不好”;而其中一个朗诵得不太入耳的男生(读错了一个字,并且语调没有变化,朗读不流畅),竟然还有四五个男生对其朗诵高喊“好”。而这位年轻教师呢,则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宣布相关朗诵者的成绩。整个环节看似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然而那些上台朗诵的学生在听到底下同学的评价时,则满脸通红、神情尴尬。
诚然,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非常有必要,它能够填补教师单一评价模式的不足。但是,我们还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互评更加有效?个人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观意识不能受学生的情绪控制,要善于发现真正美好的东西,并及时予以适度鼓励或表扬。要使学
生之间的互评真正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要多角度。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评价同学的时候,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出发,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以上述案例为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如敢于上台朗诵的勇气(因为上台朗诵都是学生自己主动举手要求的,应该鼓励),朗诵的站姿、表情、动作是否恰当,感情是否投入,吐字是否清楚,发音是否准确,语调是否抑扬顿挫,是否读出了每一个标点符号应该有的停顿。
第二,重在“评”而非“价”。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就事论事,发现同学的优缺点,促进其在相关方面进步和发展,而并非仅仅是给同学“标价”“贴签”,分出个“优良中差”。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互评时,一定要求学生不能仅仅简简单单地说个评价结果(“好”或“不好”),而应该说说哪里好,哪里不好,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评价。这样一来,朗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心服口服,自然就不会流露出尴尬的神情了。
第三,评价要公正,不可失真。学生群体中,最突出的关系就属伙伴关系了。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评价时很容易受情感的干扰,缺乏理智,如果让他们把这种伙伴关系带到互评中去,势必会影响评价的真实性。以上述案例来说,那个朗诵得非常好的女生,仍有五六个男生评价其“不好”;而那个朗诵得不太入耳的男生,竟然有四五个同伴高呼“好”。要知道,评价一旦失真了,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互评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评价时要做到诚实公正、公平。
新闻推荐
鑫宇电子公司员工在加班加点生产。红雨家纺员工在赶订单。近日,记者在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看到,各生产企业正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奋力冲刺全年目标。进入第四季度以来,经开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