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学校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资料图片)
□康友华
初夏时节,走进川东北重镇、千年鱼米之乡——“银城”岳池,一路感受教育的发展,不禁让人惊叹。
在罗渡小学迁建工地,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投资3500万元、征地45.11亩新建、可容纳3000名学生的高规格完全小学已完成主体建筑进入装修阶段,2016年秋季开学即可投入使用,将有效缓解学校大班额问题。
在顾县小学,学生在“留守儿童之家”用免费的“亲情电话”向远在北京务工的母亲分享喜悦……
县教科体局局长赵玉林介绍,部省共建广安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以来,岳池通过补短板、兜底部、促均衡,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薄弱学校改造、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赢得了人气,赢得了民心。
教育强县
5年前,岳池县伏龙乡龙堂沟小学校没有围墙,四周荒无人烟,胆小的教师晚上不敢独自一人住校。厕所经常漏雨,水溢出茅坑,臭气熏天,学生上厕所苦不堪言。修围墙、修厕所,历任校长没少花心思,各方协商却一直无果。
2012年,修围墙和修厕所被列入“辖区内中小学多年来存在的问题需要乡镇解决而一直未能解决的”范围,如果围墙和厕所修建没有落实,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教育考核将被确定为不合格。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困扰学校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2011年12月17日,教育部与省政府签署《共建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县委县政府联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部省共建广安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将“教育强县”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四大家”领导高屋建瓴,建设性地提出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要把握教育发展的全面性;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步骤时,要体现教育发展的超前性;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措施时,要明确教育发展的先导性,并细化镇乡街道及县直相关部门的教育职责,加强考核,教育实绩成为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和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每年评选“红烛奖”,在教师节进行表彰,从“鹊桥、健康、安居、救助”方面实施“四项工程”,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7.74亿元、8.51亿元、9.42亿元、10.39亿元,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岳池县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近四年对教育总投入的资金却逐年递增。
263人、276人、258人、302人,近四年该县补充教师的人数也让人欣喜。
政策、资金、人力“三管齐下”,岳池教育发生大变化:1536人、1539人、1749人、1837人,这是近四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近3年新(改、扩)建校舍22.9万平方米、运动场3.17万平方米、农村寄宿制学校20所,新增食堂面积4.32万平方米;每年享受免费营养餐学生人数近7万人;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班级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83%……
岳池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未动摇。从提高生均经费到改善教师待遇,从修缮中小学校舍到配置先进教学设施,一项项宏大的政府投入,正在悄然改变岳池教育的面貌。宽敞的校舍,热乎的午餐,崭新的电脑,岳池教育每一次阔步飞升,都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而这些细节,正一笔一画勾勒出“教育优先发展”的宏图大略。
“教育和经济,犹如高铁轨道上左右两组车轮,必须协调才能同步,必须同步才能飞奔。”教育的发展也反哺岳池经济发展。近年来,该县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显著加快,农业产业化势头强劲,商贸流通十分活跃。2015年全县实现GDP189.1亿元,
同比增长10.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91元和11470元,同比分别增长7.9%、10.4%。
深水突围
当前,教育改革已走向深水区和攻坚期。岳池教育改革如何破题、如何突围?
高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干净卫生的餐厅宿舍、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多种多样的现代化功能室,孩子们以前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2015年9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正式开班行课。填补了岳池无民办名校的空白,也标志着该县探索ppp办学模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4年1月,岳池与四川才华九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办学协议,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广安附属实验学校,项目总投资2.8亿元,规划占地110亩,招生规模约4000人,96个班,是一所集幼教、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全日制民办学校。同年8月,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七实验中学也开工建设。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人口剧增,公办学校学位缺口达万个,如果全靠政府解决,至少需新建学校5所,财政投入需要1—3个亿。”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感叹,“岳池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不高。按照目前教育投入体制,每年财政缺口比较大。要弥补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只有创新投融资机制。”
“岳池向‘思路\’要‘出路\’,积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办学模式创新,科学制定各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利用PPP等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领域,加快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初步实现了办学形式多样化、投入渠道多元化、学校办学主体化、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共赢局面。”该负责人介绍说。
ppp办学模式带动了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不仅提高了当地群众对教育的满意指数,也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岳池教育改革不仅局限于办学体制,课堂教学改革也稳步推进。
“春冬时节,三峡风光美不胜收。这里潭水碧绿,清波回旋……”跟随“超越梦想”小组的小导游赵悦含的精彩解说,让同学们仿佛徜徉于风光迤逦的三峡美景。这时,“腾飞”小组的小导游李佳明不甘示弱,用另一种风格向“游客们”展示三峡的别样风光:“在秋天,三峡以一种别样的风情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岳池县实验学校青年教师乔力执教《三峡》一文的精彩片段,也是该校“五三”课堂模式的普通一课。说起这样的课堂,该班班长刘聪难掩喜悦:“我们学会了观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学会了合作探讨,我很享受这样的课堂。”由于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如今在该校,即使没有老师上课,学生也能像老师那样组织授课,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效果。
“五三”课堂仅仅是岳池课改“目标导航、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一个缩影,在全县各学校中,一系列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探索方兴未艾。岳池中学以“问题化”为导向,探索出“三环六步”高效课堂模式,一改“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思考,能够提出问题,能在问题中提升学科素养。
而今,在保证现有课程开齐、开足的基础上,各类校本课程、发掘学生潜能的教学模式在岳池遍地开花,学生们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成长。
创新实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义教阶段起始年级划片招生……岳池教育改革打出了一套精彩的“组合拳”。2015年,岳池县“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先后通过市、省专家的评估验收,将和省内其他9个县一起拟报国家予以认定。
德艺双馨
2014年3月30日,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一行来到顾县小学。当看到留守学生们通过电脑与远在千里的父母视频交流时,顾秀莲十分欣慰,并对该校关爱留守学生的“五五工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岳池县用‘三个抓手\’持续巩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体系,扎实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赵玉林介绍,“一是抓阵地建设,实现载体全覆盖;二是抓活动开展,推动知行合一;三是抓关爱成长,巩固常态长效。”
该县统筹推进“文化熏陶”“实践培育”“社会关爱”三大工程。大力开展“学雷锋”“雨露行动”“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等系列活动。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建立了“一、十、百、千、万”工作体系,成立1个家教指导中心,设立10个培训点,创办100所家长学校,组建1000人的家教队伍,为10000名学生与家长搭建互动平台,拓展学校德育工作载体。已建成“留守学生之家”26所,“乡村学校少年宫”53所,定期开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学生关爱活动。
2012年,凤山小学曲艺节目《学堂来了北大生》参加全国曲艺大赛荣获全国二等奖,田倩、米新宇等学生成为岳池曲艺名花;2013年,在第二届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中;东街小学的四川盘子《思念月光》荣获一等奖;2015年,岳师附小表演的四川竹琴《石榴花开》获第三届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金奖……
岳池山水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享有“农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曲艺之乡”的美誉。如何让“中国曲艺之乡”的种子有广阔的生长土壤?近年来,县教科体局通过“健全机制、壮大曲艺队伍、抓基地建设、创作曲艺精品”等措施,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学校曲艺教育工作稳步发展。目前已成功创建3所市级艺术特色示范校、8所省级少儿曲艺学校。
曲艺教育的硕果仅仅是该县艺术教育成果的一个方面。几年前,该县就响亮提出:按照“一校一品、千校千面”的工作思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用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力争在全县创建一批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学校,着力构建文明、健康、平安、人文、和谐的文化校园,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学生的成长乐园、精神家园。
经过几年努力,岳池县校园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现如今,已初步形成了以东街小学的国球、岳师附小的曲艺、苟角小学的书法、坪滩小学的足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特色学校。
“发展恰如春潮涌,攀登正未有穷期”,岳池教育正朝着人民满意的目标,一路高歌前行,岳池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精彩!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26日晚,“锦绣四川·好戏连台”四川省优秀舞台文艺作品演出季暨四川文化院团联盟系列文化活动走进岳池县,改编自巴金经典著作的大型原创舞剧《家》,让岳池市民在掌声、泪水、叹息中重温文...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