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宁讯 (记者/许丹婷 通讯员/黄耀革)6月23日,记者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了解到,我区推进立法服务基地工作成效显著。两年多来,4个基地承担了45个立法研究项目,为地方立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014年12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授予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为广西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称号,这些立法服务基地专门组织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环境保护等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地方立法工作,为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个立法服务基地已对国家层面的立法如民法总则、国防交通法等6件法律草案提供修改建议,参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环境保护条例、司法鉴定管理条例、旅游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13件自治区本级地方性法规草案重点难点问题论证工作,对合同格式条款监督管理条例、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15件自治区本级地方性法规草案提出了咨询意见。这些法规结合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立法服务基地还主动作为,坚持以服务社会为落脚点,充分发挥了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的智库作用。协助对14个设区市立法条例(地方性法规制定条例)以及百色市百色起义文物保护条例、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桂林市石刻保护条例、玉林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钦州市坭兴陶土资源保护条例等11件设区市首部实体法规进行合法性审查。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玉颖沈程)6月中旬,广西铁路建设又传来两条好消息:13日,南宁至崇左城际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始第二次公示,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崇左市将挺进“高铁俱乐部”,广西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目...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