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廖庆凌广西新闻网记者覃铮
2014年6月23日,由广西桂林、环江,贵州施秉及重庆金佛山四部分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申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环江与桂林同时入选,是广西首次有地域获得世界自然遗产地“身份”。
5年过去了,环江如何呵护这份世界自然遗产?近日,记者赴当地探访。
A健全政策法规
环江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环江西北部,范围包括川山镇7个行政村的部分喀斯特山地,涵盖了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范围,总面积1.16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125公顷,缓冲区面积443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7.2%。
申遗成功后,环江在原申遗办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全面负责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工作。
“除全面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要求地方政府应当承担的义务外,环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于2015年颁布实施了《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地方性法规,作为环江喀斯特遗产地细化保护管理的依据,并确定每年6月23日为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日。”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副局长韦国富介绍。
此外,环江配合完成《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为开展资源保护、社区参与、资源与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与管理机制建立运行等方面提供了有效依据保障。
B经济建设为保护“世遗”让路
6月15日,来自南宁、柳州的几名驴友,相约来到环江川山后,未经批准就计划徒步穿越黔桂古道。他们很快被赶来的护林员劝返。原来,他们的行踪早被几个“千里眼”所发现。
“我们在14个主要进入保护区路口安装视频监控摄像系统,实时监控进入林区的人员流动;建立野外巡护信息管理系统,配置巡护手机APP终端,实时监测巡护情况;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边界线等地设立‘禁入’标识标牌。”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谭卫宁介绍,“我们还修建了洞赖等多个瞭望塔和多条巡护山道,开建下留、白丹等多处哨卡,实施宣教馆、生态教育中心、野外网络视频监控等多个工程项目。”
2013年底,拟投资42亿元的木论喀斯特景区旅游项目在川山镇的古宾河畔动工开建,景区建设规划有森林缆车、养生步道、引猴场等多个配套的子项目,游客可观赏到连片喀斯特地貌风光,可体验穿越汉代黔桂古道。申遗成功后,这些项目均被叫停。
“在这里一切经济建设都要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让路,确保遗产地的原始风貌。”环江旅游部门有关负责人说,这一点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5年来,环江通过持续实施搬迁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村节能建设、自然资源保护五大工程,积极维护遗产地的生态环境。”环江发改局副局长卢逸群介绍,“为减轻人口压力,环江将遗产地内19户89人有序转移至遗产地外围,对于遗留下来的农耕地进行绿化;加强林政管理,商用木材采伐实行零指标,民用材采伐指标从严控制,按山上管死、山下严查的原则,保护生物多样性。”
C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要让群众理解并自觉参与保护行动,离不开经常性的宣教活动。环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途径,广泛开展遗产保护管理宣传,并在遗产地重点村屯、交通要道、集市等人群往来密集的地方悬挂宣传横幅、标语,警示群众,教育群众;经常利用圩日,组织举办山歌会、现场培训会、自然生态讲座、座谈会等活动,让法律知识、森林防火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社区、进村庄、进校园。此外,通过开展环江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征文比赛、“世遗时代的环江发展”演讲比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全县干部群众参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对遗产地价值与保护作用的重要性,我们现在家喻户晓。”川山镇社村村下寨屯村民玉温良说:“现在没人上山入林去烧山种地、砍柴烧炭、偷猎盗采了。”
“环江积极引导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生态型、环保型方式转变,力争把保护区周边村民生产生活对遗产地原始风貌的影响降到最低。”韦国富说。
环江引导村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的方式提高社区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和带动遗产地群众积极发展葡萄、中早药等特色产业,开创脱贫致富之路,减少社区群众对遗产地资源的依赖和破坏;对敏感复杂区域森林资源,与村民建立共管模式,共管面积由去年的4800亩增加到8175亩,每年支付给保护区附近9个村屯共管经费12.38万元。
新闻推荐
攻坚克难,用实干铸就新辉煌 7月7日种植牙感恩答谢会邀你来全面了解种植牙
感恩答谢会上可以零距离咨询专家种植牙知识扫一扫即可报名30年前,广西就有牙医开展种植牙。然而,在当时的广西,了解这一技术...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