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园园
在覃塘区石卡镇村面村,村里人都羡慕村民黄绍良娶到了一个好媳妇,心地善良,十几年来不离不弃照顾老人、病人,撑起了一个病弱家庭。这个好媳妇就是荣获2013年度贵港市“和为贵·百孝之子”的刘昌容。
1997年,21岁的四川妹子刘昌容嫁到村面村。刚开始,村民们对这个漂亮的外地媳妇都不看好。这个家是全村最穷最困难的一户,三间泥屋破烂不堪,公公双目失明,婆婆患有伛偻病,丈夫身体弱,大哥、小弟都患有疾病,大嫂嫁来没两年就因为家里穷而离家出走了。刘昌容并没有被吓倒。没有嫁妆,婆家也置办不起新家什,夫妻俩就拿着当初大嫂嫁过来时的床、被子、蚊帐、盆桶,过起日子。
结婚后不久,丈夫继续到广东打工,刘昌容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公公婆婆年纪大,又先后患上老年痴呆,大哥因为妻子离家出走一蹶不振并染上了肺结核病,小弟长年离不开药罐。既要照顾家里老人、病人,又要兼顾田地里的农活,刘昌容忙得团团转。为了方便照顾,她将公公婆婆和大哥三张病床安置在一间房里,抓药煲药、端饭倒水、倒屎倾尿、擦洗身子……农忙的时候,她还要打理家里的7亩甘蔗、玉米地,好在堂兄弟们看她困难,犁地耙田都一起过来帮忙。
2002年底,大哥病逝,而这时刘昌容被检查出染上了肺结核病。病痛让刘昌容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可想到丈夫对自己的好,公公婆婆、小弟还有孩子都离不开自己的照顾,刘昌容咬咬牙拒绝了娘家人让她回四川治病的提议,而是留在这里一边照顾家人,一边治疗,苦医了2年多才病愈。2004年,瘫痪在床的婆婆过世,因为照顾得好,婆婆全身没有一点褥疮。2010年丈夫又因病住院动了场大手术,刘昌容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平时除了操持家务,还要种甘蔗、打零工,寒暑假趁着孩子放假她还到市里工地上打工给孩子挣学费。“穷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我以前家里也穷,我想我妈妈那时候能顶过来我也能挺得住。”刘昌容回想起当时的辛酸不禁眼圈泛红。
刘昌容的公公今年八十六岁,行动不便。她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煮好饭菜第一个拿给公公吃,然后才去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吃完饭都要坚持帮公公洗澡。她把老人当亲生父母照顾,老人更把她视如亲生女儿,有什么心里话都喜欢跟她说。“今天天气好,公公在外面晒太阳呢。”下午5时许,刘昌容起身去扶公公回屋。只见她一边细声跟老人说话聊天,一边细心地给老人扣上衣扣,拉好衣袖裤脚,然后右手扶着老人的腰,左手牵住老人的手,将老人的大半重量都支撑在她身上。公公眼睛看不见,短短几米路,她嘴上一直在跟公公说话:“爸,前面是门槛,我说抬脚您再抬脚啊……”将老人扶到躺椅上坐下后,她又细致地帮老人调整到舒服的位置。
“您的本地话是跟谁学的呀?”听到刘昌容和她公公说的都是本地方言,记者好奇地问。“都是跟小孩子一起学的。”刘昌容笑着说,刚嫁过来时语言不通,她就跟着婶婶家的小孩子学讲方言,女儿出生后,她又跟着女儿一块学,现在她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本地方言。
出嫁16年,刘昌容最愧疚的就是娘家父母照顾不到,还让他们担心不少。16年来她只回过娘家三次,一次是弟弟结婚,一次是父亲过世,还有一次就是今年农历九月初十她母亲的六十大寿。刚嫁过来时,父母担心她受苦,说要来看她,她特意去托村干部借一间好点的房子来让父母住,但最后父母一直没能成行。“前两年娘家堂弟出差来看我,拍了些照片回去给我妈,她才放心不少。”现在,刘昌容夫妇靠着这些年打工、种甘蔗攒下的钱和高速路征地补偿款盖起了两层小楼房,生活渐有改善。
“新媳妇进门什么新东西都没买,对这个家庭还能做到十六年来不离不弃,心地太善良了,真的很难得。”村委主任黄守汉告诉记者,刘昌容从嫁进来就感动了全村人。
“我现在只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公公能活得长寿,多享受几年好日子;另一个是希望能接我妈妈到我家来住住,让她安心。”刘昌容说道。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