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帖
有媒体报道,近年来,中小学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且随着年龄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在有的地方,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达60%。
这个数字实在惊人。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70年代的中小学生,对于“近视眼”三个字,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那时,我们班50多名同学,没有一个近视眼。除了少数上了年纪的老师戴老花眼镜外,年轻老师几乎没有因近视而戴眼镜的。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究其原因,一是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网络游戏精彩新奇,诱使中小学生过度沉迷其间。二是学习任务过重。三是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过度疲劳用眼。比如,长时间看书、写字,常在光线暗弱和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躺着或在行驶中的车上看书,等等。
近视不仅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且对孩子将来的就业和工作也带来不便。家长和老师应定期带孩子们到医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早改善,避免发展成为高度近视。同时教育他们懂得怎样预防近视、如何缓解近视的相关常识,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此外,还要合理饮食,注意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增加户外活动。阅读时,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尽量采用自然光。总之,要想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关键是平时能做到坚持不懈的预防。(李东凡)
跟帖
学生视力低下将不仅仅影响中考和高考志愿的填报,还会因此累及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视力低下通常还与多种眼部疾病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影响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郑渝川)
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从此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考不上大学会受人冷笑,对不起家长。因此,加班加点学习成了学生的不二选择,年长日久,视力哪有不降之理?我有一个侄子,读小学就配戴眼镜了。(侯宣光)
为了能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和老师不惜牺牲孩子的眼睛和身体。再这么下去,视力好的孩子没准会比熊猫还珍贵。对此,大人们或许不以为然,戴上眼镜就行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也难怪街头的眼镜店虽多如牛毛,眼镜价格却居高不下,甚至被公认为是暴利行业了。戴眼镜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看不清的问题,可很多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都对视力有着严格要求,如飞行员、机床操作工等等,要是孩子们都成了近视眼,这些职业以后谁来干?(文雨)
虽然减轻孩子课业负担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歇过,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电子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想让孩子独善其身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预防孩子近视,只有走科学用眼这一条路了。这不但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为保护孩子视力积极作为。(冯燮)
现在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玩手机,喜欢晚上躺着玩手机,这对视力的危害很大。有的学生没有护眼意识,我们的学校又比较欠缺这方面的教育,应该加强。(物以奇为贵)
学生应合理安排上网时间,让眼睛得到适当的休息,应该端正看书、写字姿势,改掉不良习惯。(韦钰泉)
我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坐姿,要眼睛离书一尺,胸离桌子一拳。养成好习惯,对眼睛是一种保护。(王玉初)
家长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应鼓励孩子多走出户外,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以增强社交和协作能力,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了解孩子的生活需要与兴趣,带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增强孩子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nyshenghui666)
我们该拿什么来保护孩子们“心灵的窗户”?笔者以为,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近视的危害,普及预防近视的方法,为孩子们提供安全、健康、标准的学习场所和学习用具;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户外活动,同时,家长也要严格控制孩子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机的时间,调节孩子用眼的强度,引导孩子注意用眼卫生,认真爱护自己的眼睛。最重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学生视力等非智力因素纳入“三好学生”评选标准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只注重成绩的传统模式,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好身体是最根本的国民素质的良好导向。(盛会)
如同社会管理不能采取“牧民”的方式一样,教育应当把人作为人来培养,要有健康的体魄,要有健全的心智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培养工具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不仅会摧残学生的身体,还会摧残学生的心智。后代的身心是否健康,关系着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对教育实施全面改革。(黄钰雄)
听说有的地方实行“学生视力同教师评优挂钩”的措施,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学生视力与教师评优挂钩,迫使教师增强责任心,去关注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护视力。同时,通过《班级学生视力保护管理规范》来敦促教师们克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抓学习成绩”的“近视眼”,放远眼光,为学生的视力着想。其次,这种“挂钩”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可以控制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布置量。对学生来说,这是对他们的关心、呵护。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关爱学生的“硬指标”,是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明智做法,体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莲子)
下期话题:因广场舞音量过大而引发的邻里关系摩擦,不时见诸报端。群众健身娱乐活动与噪音扰民两者之间应如何平衡?欢迎您参加讨论。
联系方式:1.信寄537100贵港市贵港日报周日特刊,信封标明“周日话题”字样。2.发电子邮件至guigang.xq@163.com。3.QQ留言或QQ邮箱,号码:277959605。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