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图为棉村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正在玩游戏。
②图为棉村幼儿园的老师在指导小朋友们画画。本报记者唐念
走在狭窄的村道上,两侧是绿油油的水稻,在路的尽头原是一所闲置的中学,走进校门口,一座崭新的房子赫然出现在眼前:黄色的墙体,红色的屋顶,场地一角还有一组崭新的滑滑梯。如果不是门口悬挂的“棉村中心幼儿园”牌匾提醒,记者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村屯里竟然有一座漂亮的幼儿园。
“真没想到,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在家门口上这么好的公办幼儿园,我和他爸可以放心地去打工了。”在港北区港城镇棉村中心幼儿园,看着儿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心地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村民陈秀莲笑了。
2012年,贵港市将乡镇公办幼儿园列入民生工程,港城镇棉村中心幼儿园是当年第一批乡镇利用闲置校舍改建、扩建的公办幼儿园之一,位于港北区港城镇棉村。该幼儿园为中央和县(区)级配套资金共建项目,占地3000平方米,投资90多万元,去年9月份投入使用。
环境优美配套齐全
走进幼儿园,记者看到,液晶电视机播放着儿歌,孩子们在应声跟着一起唱,统一订制的小课桌、小床铺以及各类玩具一应俱全。“别看幼儿园办在农村,可条件比城里差不了。”园长陈克炎告诉记者,以前,在镇上只有几十平方米的私立幼儿园,一台VCD、一台电视机是幼儿园的主要设备。在这样的幼儿园里,老师的主要工作就是看管孩子,至于行为习惯的培养、兴趣爱好的发掘则无从谈起。棉村中心幼儿园是利用棉村初中闲置校舍改造的一所公办幼儿园,去年9月开始招生。幼儿园设有小、中、大班,现有入园儿童107人,配备8名幼师、两名炊事员,购置了现代化教具、电子琴、滑梯等器材。
记者在采访时碰到了刚送孩子来上学的刘阿婆。“现在的幼儿园好啊,玩的花样多,孩子放学了都不想回家。”刘阿婆说,孙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儿女们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只回来两次,孙子全由我照顾。”刘阿婆说,以前村里没有幼儿园,她要一边干农活、一边照看孙子,通常是顾了这头忘了那头。“现在可好了,每天把孙子送进校园,下午再接他们回家,干农活心里也踏实了!”
采访中,记者先后走进了几间教室,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出:“叔叔好!”。见记者惊讶的表情,陈克炎笑着说:“没想到我们农村的小孩也这么懂礼貌吧,礼仪可是我们的第一课。”陈克炎告诉记者,农村小孩很腼腆,为此老师首先主动向孩子们问好。在日常交流中,老师之间也使用文明用语。潜移默化中,孩子们逐渐形成讲礼貌的习惯。“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一阵童声从幼儿园大班活动室传出来。记者走到教室门口,只见10多个孩子端坐在座位上,正跟着老师放声歌唱。
师资完备入园率高
时间已过11点,空气中飘来阵阵饭菜香。记者循着香味走进厨房,只见里面干净整洁,厨房里设有操作间和储藏间。操作间内,炊事员正在把饭菜分装到不锈钢盘子里;储藏间里,配有冰箱和消毒柜等。“荤素搭配,两菜一汤。”这位炊事员告诉记者,孩子们午餐都是按照这个标准配置的,食材也是每天从市场上采购,新鲜又卫生。
环境好了,配套齐全了,那么收费如何?师资力量如何?港北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办乡镇幼儿园的建设标准和城里幼儿园一样,但收费标准远远低于城里的幼儿园。第一个学期,这里的孩子仅收取保育费550元,伙食费包括水果、蛋糕等每月200元,学童每学期每人总费用1550元。
“村里幼儿园建起来后,港北区教育局已面向社会公开选聘38名幼教老师。”港北区教育局教育股负责人说,按上级的标准,每个班必须配备2名幼师,而且她们都是幼教专业科班出身。
“放在这样的幼儿园我们放心。”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年轻夫妇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家让老人照看。老人要干农活又要带孙子,忙得不可开交,而祖父辈多数缺乏文化知识,加之存在代沟,全部由他们照看孩子,不利于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所以很多家长都愿意将孩子放到幼儿园里。“学校刚开始招收学生时,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过来,报名第一天就招了70多个。”陈克炎说,因为场地有限,他们只招3至5岁的达到入学年龄的幼童。
“农村幼儿园建设,得益于国家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自治区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今年计划增设附属幼儿园33所,建设总面积81185平方米,改建校舍154间,需资金804万元(已全部到位,中央拨款643万、自治区拨款96万、港北区拨款65万),拟配备教师307名,拟招3735名幼儿,设立128个班,实现乡镇公办幼儿园覆盖率100%。这些幼儿园投入使用后,基本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目标初步显现。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