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牛用于在竹简上涂改的“削”晚晴青花人头罐明牛头新场地里藏友各抒己见
今报记者岑炜鑫 文/图
11月收藏课堂换了新地址,藏友们的热情更积极起来。在金韵轩为《南国今报》收藏课堂提供的新场地里,灯光明亮,茶具齐全,来自柳州市艺术品鉴赏学会的罗安鹄与李广生两名老师现场为藏友答疑解惑,不少藏友用笔细心记录,生怕错过一丁点细节。这次藏友们带来的藏品有不少是实用器,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以下挑选其中几样与藏友们共赏。
以前的文人都带刀
看似一把锈蚀的青铜刀,它却蕴含乾坤。
藏友带来的这把青铜刀不起眼,形似匕首,由于年代久远,已经锈蚀斑斑还裂成两截。专家把它拼接起来细细端详,告诉大家这叫“削”。
什么是削呢?原来在秦汉以前,古人用竹简或木牍记录文字,既然是手工书写的难免会出错,这个时候就要用青铜制成的刀来削去错字再写。又称削刀或书刀。在古代还有刀笔吏之说,就是从这个起源而来。
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这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
质朴的青花人头罐
这是一件晚清的民间实用器,业内俗称“人头罐”,因为罐子的大小与人头相当所以有此名称。据藏友称这件器物为上世纪80年代从桂林灵山农户家中偶然获得,据农户称,解放后这类器型在村里颇为常见倒不是什么稀罕物,“破四旧”时砸坏不少,只留存几个,藏友发现其纹饰美丽故而收藏。
从釉面略带哑光的特征,专家认定这属于典型的实用器。这一物件存世不少,为我国南方民窑烧制,此物件不带盖,用于收纳五谷杂粮等物。细看器物,罐身完好,顶部檐口略有皲裂,椭圆腹,溜肩,腹下渐收,浅圈足,底有釉,胎质洁白细腻,青花装饰以其蓝白相间的花纹,相映成趣。腹上青花绘有花枝叶片纹样,底部有图,画面色彩淡雅清新。从该罐的造型、胎釉、青料制作工艺等风格特征来看,该罐属清代晚期的器物。
晚清瓷器的器型方面基本上保持着乾隆朝的传统。虽然官窑瓷器的烧造明显降低了水准,但民窑生产依然如旧,一些民窑精品瓷器的质量堪与乾隆朝媲美。可惜的是保存完好的实用器传世并不太多,这件瓷器保养极好,没有大的裂痕和污渍。
记者曾在故宫博物院所见一物,为嘉庆青花冰梅纹粥罐,其纹样造型与此件器型非常相似。可见民窑当年受官窑影响之深。青花瓷从古至今的发展,它饱经岁月的沧桑,因承载着文化的沉淀,而日渐受关注。随着当代青花瓷发展的繁荣,其收藏意义、文化内涵和重要的艺术价值也将日益突现,一轮当代青花瓷收藏之风悄然刮起。而实用器的收藏又让人对晚清青花瓷另眼相看。
宋明玉器的复古风
复古并非我们这个时代所独有,在宋代和明代,复古也是一种时尚,反映在器物上以玉器的表现较为明显。11月收藏课堂上藏友带来的两件古玉分别为宋玉牛和明牛头件,这两件器型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它们所在年代的审美观——复古。
我们先来看这件宋玉牛,从弯起的牛角看应是水牛,俯首帖耳很是乖巧的样子,青玉的沁色已入器型本身,包浆厚重。牛身上出现商周青铜器常见的回形纹。专家介绍,当时宋代出土古玉不少,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朝、汉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热于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一股复古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仿古玉大量涌现,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的。大量仿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是始见宋代,因此,意义上的仿古玉应是宋代开始的。
再看这件明代的牛头,牛头两侧已经演化成神兽状,这是明代玉器复古与创新的表现。这件青玉下部有两个孔,可以判断是饰件,两只牛眼非常有神。早在元末农民起义时,朱元璋部就在声讨元朝的檄文中,喊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明王朝建立后,非常强调“政治上去异族,礼仪上复古制”,着手整顿社会礼仪、典章、风俗等,恢复唐宋制度,体现在玉器方面,便出现了一系列带有浓重复古色彩的玉器。与此同时,明代(尤其中晚期)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却又导致玉器的制作使用普及士庶、面向世俗,在文人“雅”的趣味与普通民众“俗”的追求的双重刺激下,新品玉器层出不穷。明代玉器的创新,更多表现在玉器世俗化倾向所导致的题材器类的丰富以及制作工艺的应时而变。明代出现了大量将民俗和故事性的内容融入玉雕题材,谐音隐喻,象征吉祥的玉器。
鸣谢
金韵轩中国金丝楠红木艺术家居馆
柳州市艺术品鉴赏学会会长罗安鹄
柳州市艺术品鉴赏学会秘书长李广生
新闻推荐
鑫中联集团公司董事长,华侨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健清。这几日,柳州房地产市场沸腾了,本土龙头房企柳州通建地产击退外来“巨鳄”拿地的消息引发热烈讨论。不管是近一个小时举牌竞价的激烈...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