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新闻 宜州新闻 南丹新闻 天峨新闻 凤山新闻 东兰新闻 巴马新闻 都安新闻 大化新闻 罗城新闻 环江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河池市 > 都安新闻 > 正文

侯艳枝的种蔗致富经本报记者 龙招江

来源:河池日报 2012-03-08 09:12   https://www.yybnet.net/

 

失去了丈夫这个顶梁柱,48岁的侯艳枝对生活不但没失去信心,而是选择了奋发。“丈夫病逝,怪命!我一个人撑着这个家也是命。我只能更加勤劳,才能活出个样来。”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侯艳枝乐呵呵地说道。

龙头乡位于宜州市西南部,人口总数4.2万人。如今,甘蔗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这里有上3.5万人通过甘蔗种植逐步走上致富之路,而“种蔗女强人”侯艳枝,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1983年,侯艳枝与黄海龙自由恋爱,从都安瑶族自治县拉仁乡嫁到龙头乡。夫妻俩不甘外出为别人打工,他们在家门口经营食品小生意过日子。随着女儿的降生,全家的日子虽然不是很富有,但过得很开心。直到1997年,由于堂哥病逝,堂嫂改嫁丢下两个侄女离开,夫妻俩只好把两个不满4岁的侄女接回家中抚养。从此,家里的负担加重。一家6口人,艰难地过着日子。“那个时候,光是孩子们的上学读书的费用,就让两个大人喘不过气来。”侯艳枝如是说。

2008年,龙头乡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侯艳枝和丈夫向糖厂贷款4000元,当年就种下了14亩甘蔗,开始踏上种蔗路。尽管有农技员和有经验的蔗农的帮助,但由于是初次尝试,很多技术细节掌握不到位,尤其是选种,管护环节欠佳,侯艳枝当年只收获甘蔗40吨,纯收入不到8000元。

虽然甘蔗种植收入不理想,但执著的侯艳枝仍坚持在尝试中摸索。次年,她又劝说丈夫租地扩大甘蔗种植面积达45亩。然而,甘蔗种植面积扩大了,“顶梁柱”却倒下了。这一年,丈夫因病无法医治而逝世。一家子就由侯艳枝一个人扛着。“累了想找个人说说话,诉诉苦都没有。”侯艳枝说,一个寡妇支撑整个家,她硬是咬着牙关走了过来。自从丈夫病逝后,她每天在田间地头护理甘蔗的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

当年,收成有了起色,45亩甘蔗的纯收入有了近10万元。村子里很多中年妇女对她刮目相看。“种蔗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慢慢来肯定有奔头。”在回忆那段苦累交错的经历时,她的眼眶有些湿润,但脸上却隐隐透露着一股女性的坚毅。

侯艳枝特别注重技术学习。“每次开培训班,她都是来得最早,问题最多,听得最入神,学得最扎实。”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片区蔗技员对侯艳枝盛赞不已。渐渐地,肯钻研的侯艳枝变成了“种蔗能手”。2010年,侯艳枝甘蔗种植面积已经达250多亩,成为村里甘蔗种植大户,当年纯收入达20万元以上。

“今年我将租地种上甘蔗总面积达500亩,力争赚到80万块钱。”侯艳枝展开十指描绘着美好的愿望。她说,近年来糖厂的服务更加好,送机耕补贴、基肥农药补贴、蔗种补贴、贷款利息补贴等众多优惠政策,收购价格也上涨,给蔗农吃下“定心丸”。另外,糖厂还推出了“高产新台糖22号”蔗种,使蔗农更加有信心发展甘蔗种植。

“这栋三层半的钢筋混凝楼,完全是靠甘蔗收入建起的小洋楼。”侯艳枝用手指着眼前一栋具有现代气息的楼房说,她去年底花上了30万元刚建好这栋楼房。还有存款,她拍拍上衣口袋,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新闻推荐

春雷行动打响第一枪 都安截获无证运输卷烟1850条河池市“春雷”卷烟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讯

 

(记者

 

韦学铖

 

通讯员

 

潘棉纯)

 

3月7日凌晨3时,一辆蓝色客车驶入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交通检查站,烟草专卖执法人员与交警登...

都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安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1970-01-01 08:00
评论:(侯艳枝的种蔗致富经本报记者 龙招江)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