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汪名慧 本刊记者 王晓峰
有人说,教师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可肥东县撮镇中学退休老师李从军说:“教师就像蜡烛,照亮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用一生感悟出教师的真谛。今年3月初,李从军把一生积蓄12.5万元悉数捐给了肥东县两所学校,用作对困难学生的资助。他从教60年,至今仍有一份教育情结。
特殊的“八十大寿”
今年3月初,李从军老人要过八十大寿,他和老伴商量,怎样过一个最有意义的生日。他们觉得,现在的日子好过了,但仍有一些困难学生需要资助。于是两位老人把自己一辈子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存款全部捐给他工作过的肥东县长临中学和撮镇中学。
“现在虽然大伙的生活水平较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还是很普遍的,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尽可能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完成学业,多读点书,钱的数量不多,不值得一提。现在的孩子们都很聪明,只要有机会,还是能把书读好的。”这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一片爱心。
李从军1954年参加工作,1955年入党,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个职业校长。工作中,上级部门多次安排他改行从政或从军,但是他都婉拒了,采访中李从军说曾有招飞等三次机会都被拒绝了。
一生从事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一辈子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师如亲。
一辈子献给了教育
改革开放前,学校经费困难,李从军自己动手修桌椅,为窗户编铁丝网,钉薄膜。寒来暑往,双手龟裂,伤痕累累。
他时刻把教师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没有成家的青年教师,逢年过节,李从军总是把他们接到自己家,包饺子,吃年饭,享受家的温馨;女教师生孩子,他总是不动声色地给她们送去尿布,烘篮罩,像父母一样关怀备至;中年教师孩子升学就业,李从军总是积极主动地给他们出谋划策,让孩子们进入理想的学校,找到合适的工作……
对学生,他更是倾注一腔热血,对困难学生,总是尽自己能力资助。李从军出身寒微,少年多磨难,靠政府助学金完成师范学业。因此在工作中,他特别关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尽自己所能给他们以资助。家里有多余的衣物,总是及时腾出来给困难学生,甚至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现金给孩子们交学费或部分生活费。几十年来,受过他恩泽的学生,不下百人。李从军认为,当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爱心,要有奉献精神。
20年前,李从军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仍不离学校,心系教育。他希望能发挥余热,到幼儿园给孩子们讲故事,当一个“故事大王”,曾多次和幼儿园园长联系想给孩子们讲故事。他还想组建一个讲师团,把退休教师组织起来,结伴回到校园,把对教育六十年的积淀和理解跟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分享。
好老师也是好家长
李从军不仅是一位称职的校长,慈爱的师长,还是一位出色的家长。他教育孩子,不是苛求他们考多少分,考第几名,而是教他们做事之前先做人,教他们如何辨别是非,晓之荣辱。作为校长的子女,在学校安排班级、安排座位、在食堂排队买饭等细节上从不享有优先权。李从军教育他们应该把自己看作普通学生,绝对不允许他们打着校长的旗号搞特殊化。
对于结余的钱财,李从军从未考虑留给孩子,他说:“儿孙不如我,留钱干什么,儿孙胜过我,留钱干什么,不如把它捐给最需要的孩子,让寒门子弟完成学业。”采访中,当记者问到捐出了他一生的积蓄,他和老伴的生活怎么办时,李从军老人语重心长地说:“我和老伴有吃有穿就行,不图其他的。”
在李从军的熏陶下,两个女儿考上大学,特别是儿子,当年以物理学科满分考入清华大学,在家风影响下,孙子又考进清华大学,几个外孙也考入国内名校,儿孙满堂,个个成人成才,被社会各界交口称赞。
记者采访中,李从军一再表示自己的善行只有两个原因。“我不图名,不图利,只是从事教育事业60年,有一种心系教育的情结;另外,因为在自己的读书历程中也一直受到好心人的资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也不会有读书的机会。总之就四个字——情感、感恩。”
新闻推荐
由许泽夫著作的散文《百部原创儿童文学丛书:乡村牧童》近日出版发行。据悉,《百部原创儿童文学丛书》是由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评论家谭旭东老师主编的一百本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是当...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