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在游泳池里,孩子们既能避暑,又能玩乐。
本报讯 昨天,安徽省持续高温天气,马路几乎成了铁板烧。据省气候中心提供的消息,安徽省已于7月26日出梅,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没有雨水帮忙降温,市民们要面对持续的高温晴热天气。
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最新消息,昨天全省晴到多云,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大部地区维持35℃及以上高温。当日0~16时,全省最高气温江北34℃~36℃,沿江江南35℃~38℃,最高气温为广德38.5℃,省城合肥最高气温达34.8℃。与此同时,安徽省昨天共有70多个市县发布高温预警,其中10个市县发布了级别较高的高温橙色预警。
从7月13日入伏以来,眼下正处于“中伏”,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候。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周全省基本没有降水,以持续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气象灾害也从皖南的洪涝转为皖北的干旱。目前安徽省皖北已经出现轻度到中度旱情。
另据省气候中心提供的消息,安徽省已于7月26日出梅,刚刚过去的梅雨季节比往年要“长而湿”。据统计,今年安徽省沿江江南6月15日入梅,7月26日出梅,梅雨期较常年偏长16天;降雨量为432毫米,较常年偏多27%;江淮之间6月24日入梅,7月25日出梅,梅雨期较常年偏长9天,降雨量为389毫米,较常年偏多57%。
梅雨期间,雨带南北摆动,安徽省共出现7次强降水,总体呈现暴雨次数多、范围广、强度大、灾害重、气温低等特点。
谢五三 李若冰 本报记者 王俊/文 马杨 卞世鹏/图
埋进沙子里,贪图那一点清凉。
合肥今夏“伏缺菜”管够
观赏“海洋美景”,躲避室外酷热。
孩子贪凉小心“冻”出病
工人们忙着采摘蔬菜,尽快送往合肥市场。
本报讯 眼下高温逞威,暑热难当,许多孩子喜欢躲在家里吹空调,但这样很容易“冻”出病来。记者昨日从省儿童医院了解到,由于贪凉过多吹空调等,到医院就诊的小患者人数持续走高,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腹泻为主,感冒发烧的孩子最多。
“孩子在冷而干燥的空气中待久了,呼吸道及消化道抵抗力会下降,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几率增加。”呼吸科主任华山解释,气温升高后,各种病菌繁殖快,食物很容易变质,极易患上肠炎、痢疾等感染性腹泻。
医生提醒,室内空调温度最好设定在27℃以上,同时家长可在房里放一桶水,保持湿度。孩子应避免频繁进出空调房。在进入空调房前,先在门口把汗擦干,休息一会再进去。此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一些敏感部位的保暖,如膝盖、小腹、腰部等,千万不可对着空调或风扇直吹。如果周末带孩子到公共场合玩,尽量减少长时间待在低温空间里,以免因过度吹冷风引发疾病。家长最好能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温度变化随时给孩子加减衣服。王炜 本报记者 吴碧琦
本报讯 又到高温伏缺期,合肥蔬菜生产如何?菜价会随着气温而飙高吗?昨天,合肥市农委相关人士介绍,虽然今年入夏以来合肥雨水较多,瓜果和叶类蔬菜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蔬菜整体供应较为充足,菜价不会有很大波动。
入伏后,受高温、暴雨、强光照等影响,导致三伏天蔬菜供不应求,这是蔬菜生产中的“伏缺”现象。“我们每天向合肥市民供应3~5吨的蔬菜。”肥东伏缺蔬菜生产基地负责人王晋介绍,他们主要种植叶类蔬菜,包括空心菜、上海青、芹菜、苋菜等。由于高温,伏天种菜不太容易。相比往年,今年夏天雨水偏多,蔬菜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不过整体产量仍与去年持平。从收购价来看,苋菜每斤1.8元,上海青每斤1.5元,与去年相差不大。
合肥市农委相关人士介绍,为保证市民“菜篮子”供应充足,合肥今年伏缺菜播种5万亩,其中规模化基地8419亩,主要分布在肥东县、包河区、庐阳区等。此外,合肥还积极与周边地区进行合作共建生产,如舒城县在地蔬菜约1万亩,每日供应合肥蔬菜约300吨,主要品种为上海青、生菜、小白菜。
从合肥周谷堆反馈的信息来看,近期市场日均交易蔬菜3500吨,其中30%~40%是本地菜。进入7月以来,合肥蔬菜价格环比6月有所上涨;相比去年同期,各叶类蔬菜价格也有所上涨。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暴雨影响在地生产,且今年生产资料及人工成本均大幅上涨。8月下旬,菜价或有所回落。
徐正莲 唐兆刚 本报记者 胡霞利/文 王从启/图
新闻推荐
法律人士:轮流赡养应注意精神慰藉,莫让老人觉得在“流浪”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