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实施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建设一批台站,特别是在郯庐断裂带附近,有了24个台点和60个观测项目。很多地震工作者长期坚守在断裂带边,几乎全年无休。日前,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深入郯庐断裂带,探访附近的地震台,寻找“郯庐守望者”的故事。
寒冬酷暑,野外测量风雨无阻
每天至少4人外出,操作需2个多小时,烈日和冰冻是最大考验
1985年出生的孙军是合肥形变台台长,如此年轻就当上台长,人们一听都有点羡慕,但听完他的故事,你或许又有另一番感慨。
偏僻、没网络、停水停电都不算大事
合肥形变台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承担着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重点研究室的功能。这里多条断裂带交会,在此选址建台,捕捉地震活动信息比较直观。
“要不是汶川地震,我还对地震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有形变台这样的单位。”2008年,孙军从安农大电子专业毕业,参加了省直事业单位招考,当年8月来到合肥形变台工作。这些年,在孙军的记忆中,没有和家人一起出去旅行过。
“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一周或者两周调休半天时间,平时也很少回家。”孙军的家在合肥市内,从形变台到家的中巴车班次很少,以前的路况也很差,来回一趟非常折腾。那时,位置偏僻、没有网络以及常常停水停电在孙军眼里算不上什么大事,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需要补充大量地震方面的知识,厚厚的资料陪他度过了在形变台的日日夜夜。
合肥形变台是全省唯一一个需要野外观测的台站,每天,工作人员都要外出测量断层的垂直位移,每日的数据都需要汇报至省地震局,一年365天风雨无阻,这也是大家很少能休息的原因之一。
“形变台加上我总共就5名工作人员,每天外出测量,至少需要4个人。”孙军告诉记者,测量设备有20斤,2个人扶着标尺,1个人进行操作读数,另一个人则要负责记录工作,如果突然遇上暴雨,还需要有工作人员撑伞和维护设备。
“比较难熬的是夏天和冬天大雪后上冻的时候。”孙军说,野外操作要2个多小时,在露天的环境下,烈日和冰冻是最大的考验。
测数据需要很强的责任心,更要能吃苦,对仪器的精度调整、观测的态度都要投入百分之百的认真。“这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一天的数据看不出什么,但我们每天收集上来的数据经过长期积累,就能发现规律,为专家研判地震活动形式提供参考。”孙军说。
离城30里,一星期才能回一次家
1991年7月,从安徽省电子工业学校无线电专业毕业的赵桂宝来到了位于明光市的嘉山地震台,“当时省地震局来我们学校招人,我家也在明光,没多想就报名了。”
嘉山地震台是安徽省属台中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地震台。它离城30公里,通往城里的路还有一道很陡的坡。“那时还是大小伙,第一天来到这里时,心里的确有点失落。”赵桂宝说,由于这里离城远,离他的家更远,每次等中巴车回趟家,前后加一起得2个小时左右,而那道长长的陡坡,原先还不是水泥路,“路面是由形状不规则的石头组合成的,来来回回地走,一年光鞋子都要多费几双。”
事实上,这些在赵桂宝的眼里算不上什么,最让他难受的是孤独。那时,地震台办公室还是一间破破的瓦房,经常没水没电,“直到去年,才通了自来水。”生活不便,又不通网络,唯一陪伴他的就是一大堆需要处理的数据和书了。夜里,每当要出门修线路时,地震台后方的一大片公墓,让他心里有些发毛。
没有电脑的时候,赵桂宝都要通过手工计算和抄写仪器测出的数据。1999年,地震台有了第一台电脑,这才轻松了些。“我们地震台就像工厂,数据就是我们的产品,一定要把好数据质量关。”赵桂宝说,由于交通不便,再加上一心扑在工作上,1998年结婚以前,他基本上不回家,就住在台里的小宿舍,“有了家后,就一个星期回去一次,妻子比较理解我,支持我的工作,对于她和孩子,我心里是挺愧疚的,不能常常陪伴他们。”
合肥形变台,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到野外监测。
想留下人才,又希望他们过得更好
1989年出生的王哲是嘉山地震台最年轻的工作人员,他2011年从淮北师范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在企业工作3年后,他报考了省直事业单位,来到了嘉山地震台。
“每天早晨8点之前,我们把前一天的数据进行处理,填写各种表格,对仪器进行检查。埋在室外的仪器上的落叶落枝,也要不定期去清理干净,保证仪器不受干扰。”王哲长得高高大大,性格却温和安静,他说,这也是能尽快适应嘉山地震台的原因,“我不爱热闹,这里虽然闭塞枯燥,但有山啊,空气不错。”
其实,刚到嘉山地震台时,王哲花了一段时间适应。“这里经常停电,我们就要自己发电。发电机需要油,我们就先得去加油站买油,加油后通过操作就可以发电了。以前生活在城里,没这么‘玩\’过,觉得挺有意思的。”王哲说,在停水的时候,就更有意思了,“洗澡洗到一半突然没水了,我们就互相烧水送水,反正台站都是男同事,大家也都觉得无所谓。我觉得爱一份工作,就得适应它,苦中作乐嘛!”
当记者与王哲告别时,身为嘉山地震台台长的赵桂宝正在办公室墙壁的白板上安排新一轮的排班,“20多年间,不少人进来了,没多久,又陆陆续续离开了,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工作调动。因为人名更换得频繁,改起来不方便,我们就用纸把之前的姓名贴上,然后写上新姓名。”赵桂宝有些无奈地说,“这种心情是矛盾的,作为台长,一方面希望留住人才,一方面也希望他们有更好的选择。”
嘉山地震台,赵桂宝正在检查监测设备。
新闻推荐
法律人士:轮流赡养应注意精神慰藉,莫让老人觉得在“流浪”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