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聚焦包拯及清廉文化活动,张月(左二)前往采访地。 陶虎 摄
7月7日至9日,受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文化新闻分会之邀,江南晚报记者赴包公故里合肥聚焦包拯及清廉文化。高铁驶临合肥南站,“包河大道”的路牌跳入眼帘,未及细看,户外广告上的“包河酒”再次做出友情提醒:包公的老家到了。合肥聚全城之力讲活名人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包公园是市民大乐园
提到包拯,合肥人引以为傲,包公园是合肥的旅游胜地。眼下正值暑期,位于合肥市芜湖路与包河为邻的包公园游人如织。这次全国晚报文化记者合肥行,包公园是重要一站。我们来得正是时候,包河上荷叶碧连天,莲香沁人心脾,听说河里生长的黑背鲫鱼叫“铁面鱼”,莲藕折断无丝,叫“无丝藕”,足见合肥人对包拯的爱戴。包公园为纪念包拯而建,由包公祠、清风阁、包公墓等遗迹景点组成,以历史、文化、文物为主线,展示了包公“忠、孝、清、廉”的一生,这种半开放式的景点布局吸引了众多合肥市民前来避暑。
省级文保单位包公祠是一座四面环水的古典四合院式建筑,以塑像、文物、蜡像等形式真实再现了包公一生,很是生动。包公墓和清风阁是合肥独有遗迹。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包拯的墓室对外开放,走过隧道,犹如穿越时空,墓志铭和金丝楠木棺就在眼前,令记者们震撼不已。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的清风阁,高42米共9层,很是气派,步入其中,一阵清风扑面而来,阁内以包公为切入点,尽显安徽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包公园整合包公文化遗迹、景点予民享,尽显包公清廉风范。
包氏宗祠由后人守护
到合肥,很多游客会慕名到包拯的出生地看看。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县解集乡包村(今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包公镇大包村村北面一座土坡上建有包氏宗祠。记者到访时,祠堂门口乘凉的村民很多,大都姓包。祠堂三间二进,内有深院,院有高墙,青砖小瓦,是包拯的家族祠堂,省级文保单位。包氏宗祠始建于宋代,光绪年间重建,同汉族所有祠堂一样,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有意思的是,自古以来,一般的祠堂大门都朝南开,但包氏宗祠的大门偏朝北开,是朝向当时的宋都开封,以示包拯及其后代对朝廷的忠心。
记者发现享堂墙壁上挂着一本“香火簿”,里面记录着包氏子孙对祠堂的“贡献”。“文革”期间,包氏宗祠损毁严重,后在包氏后裔和当地政府的牵头下,对宗祠内外进行了整体修缮。2013年,包氏宗祠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以包氏宗亲为主力的管理者逐步形成了规范的祠堂管理模式。2014年,包氏后裔自筹资金几十万元对宗祠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改造,修建了门前广场和水泥道路,增加了包拯手书的家训照壁,《包氏宗谱》也陈列于祠堂内,同时安排人员轮流值守。作为包公故里重要的对外接待、参观窗口,包氏宗祠的家族管理模式不失为一个成功范本,它凝结着包氏族人的执着与坚守。
庐剧中的包公戏
包拯一生刚正不阿,抑强扶弱,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忧国忧民,是清官典范,千百年来深受万民景仰和爱戴,其生平事迹也广为传颂。这次来肥,合肥市清风阁《包公廉政展》专家组成员吴胜、安徽省作协主席许辉、合肥市文联主席完颜海瑞分别为记者们介绍了历史、文学、戏曲上的包公,让人不免生出感叹,原来,包拯在开封为官不过一年多时间,只是“开封有个包青天”的唱词太过深入人心,让人们提起包拯就联想到开封,其实,合肥才是包拯故里,才是包公忠孝清廉文化的发源地。
据了解,全国戏曲剧团大都演过包公戏。合肥是包拯的家乡,对包公有种特殊的情感。国家级非遗庐剧是合肥地方戏,两百年来绵延不断地上演包公戏。包拯曾在老家庐州当过知府,辞官十年也一直住在合肥尽孝,侍奉双亲,因此,庐剧中的包公戏相对更多。庐剧舞台语言基本上是合肥方言,家乡人用家乡话演包公戏,格外亲切。庐剧演出包公戏,可谓每演一处,轰动一处。这次合肥行,主办方安排大家欣赏了新编包公折子戏《峡砚清风》。唱词精炼,通俗易懂,观众入戏很快。合肥以地方戏唱地方名人的做法值得点赞。
□江南晚报记者 张月
新闻推荐
法律人士:轮流赡养应注意精神慰藉,莫让老人觉得在“流浪”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