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公出生地听当地镇领导介绍相关情况
7月7日至9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文化新闻分会、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主办,肥东县委宣传部、合肥晚报、肥东县文联承办的“中国晚报文化记者聚焦包拯及清廉文化·庐剧中的包公形象”系列宣传活动,在“包公故里”肥东县举办,国内富有影响的数十家晚报的文化记者在合肥“集结”。我有幸参加了此次采风活动。
诚意满满 宾至如归
一踏上合肥的土地,感到了天气的待见。
相比较前些天在绍兴“领受”的“如火般热情”的高温,这里凉快多了,固然有台风来临前气温自然下降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合肥确实获得了老天的“青睐”,据来自合肥报业集团的接站司机介绍,合肥的夏天,真正的高温天也就十天左右。
凉快的“源头”还有不少,比如前来接站的小赵从我自绍兴出发的那一刻起,不断打电话、发短信沟通的温情服务,让我内心感受到了主办方周到安排传达出的诚意,陡生宾至如归的亲切感。
接下来的采风活动,更是感受到了包公故乡的特有魅力。
下榻肥东县政府招待所的当天晚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晚报同行一起吃自助餐,虽然没喝酒,但大家的热情还是充分展示出来了,旧友再聚的快乐,新朋相识的欣喜,都在那一刻上演了。我想,人们不一定要美酒肥肉相佐才能欢欣鼓舞,真诚的情谊是在共同的语言里联接,何况这次活动的主题又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包公文化,所以在活动第一次聚会的工作餐上,我们便读到了清廉文化的深入人心。饭后,餐厅的小舞台上演了新编庐剧《峡砚清风》,故事以包拯知端州(今广东肇庆)后破除潜规则,决不要一块端砚的历史为蓝本进行创作。从一方小小砚台传达了包公的清廉,可谓以小见大。
新编庐剧《峡砚清风》算是这次活动“大幕拉开”前的“热身操”,让我们慢慢进入角色。
精彩讲座 完识包公
第二天,“中国晚报文化记者聚焦包拯及清廉文化·庐剧中的包公形象”启动仪式在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会议室举行。吴胜、完颜海瑞、许辉几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把我们的思路推向了多维度认识包公的文化背景下。
“包公是孝为先的代表,29岁考中进士后,因父母不愿离开故土,考虑再三后毅然在家乡陪伴双亲,‘十年亡宦’,直至双亲亡故守制期满后才踏上仕途。”李鸿章故居馆长吴胜从“包公清心直道,孝闻乡里”,“勤政爱民,执法如山”,“直言敢谏,铁骨铮铮”等6个方面讲述了“包公精神代代相传”的理由。
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许辉作了《包公文学与包公戏简述》的讲座。他从宋元时期包公题材的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张员外义抚螟蛉子》等,说到明代《包公案》,以及后来的《三侠五义》等,“在历史进程中,包拯的文学形象不断丰富。”
“庐剧原名倒七戏,与黄梅戏、泗州戏号称安徽地方戏的三大主要剧种。庐剧的舞台语言基本上是合肥方言。近200年中,庐剧一直在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一带流行。”合肥市文联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完颜海瑞介绍了庐剧剧目中的《干旱记》《陈州放粮》《包公审驴》《真假包公》《狸猫换太子》等经典剧目,以及新编、移植剧目《包公劝嫂》《铡包勉》《抬大鼓》《廉泉试官》等剧中所塑造的包公形象。
青天在上 万民有福
参观合肥市区的包孝肃公祠、包公墓,以及肥东的包公出生地小包村,接下来的采风活动,我们一步步走近历史上真实的包公。
我们从小吸吮着包公文化的精神乳汁长大,可是这次活动才第一次走进包公的故乡,探究其文化的源头,因此,一到这里即被一种特有的文化所包围,感触良多。无论是包公出生地小包村,还是包公少年读书的包公祠,处处能感受到包公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人们对于清廉的热爱,油然生出接受清气洗礼的欣悦感。清廉之风是从儒家文化里吹出的一缕清风,在包公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我在包公的故乡想到了古籍中的“君为轻,民为重”的句子,想到当代“民生为本”的口号,想到包公的故事,想到他刚正不阿的人格,一心为民的思想境界。
活动结束的前一天晚上,我在合肥的街头独自行走,走着走着忽然停下来,我在仰望,我凝视着那一方幽幽青天,我读到了背后透着的无字之书:
青天在上,万民有福。
新闻推荐
法律人士:轮流赡养应注意精神慰藉,莫让老人觉得在“流浪”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