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男孩正在祈祷洪水退去
家园,被无情的洪水淹没,安置点成了乡亲们临时的家。在长临河中学,5岁的孙女依偎在洪礼树怀中,小丫头对披头散发不满意,忽然嚷着要买头绳扎辫子。洪礼树赶忙安慰,“再过两天就能回家了,爷爷给你扎最好看的辫子!”
“孩子们都能吃饱”
陆陆续续又有200多名乡亲赶来,罗洪村无处可去的居民,几乎全集聚到了长临河中学。乡亲们端来板凳坐到走廊上,熟识的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论着这几天经历的点点滴滴。
对于这场洪水,罗洪村的居民并非毫无防备。73岁的章立贵老人说,数天之前,村干部就已经挨家挨户打招呼,“可能会发大水,大家做好撤离准备。”罗洪村有2000多居民,年轻力壮的大多在外务工,留守的老弱妇孺极尽所能,守护自己的家园。“电视、冰箱、电动车,这些值钱的东西,都放到了楼上。家里是平房的,就架到柜子上。”章立贵说,由于时间比较充裕,大多数人家都提前做了准备,在撤离时并没有太过慌乱。不过,因为5日夜里,水还没淹到罗洪村,不少住在高处的村民隔天才撤离。
两天的缓冲,村民恐慌的心情已经得到平复。安置点的生活,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镇上有人给我们送三餐,有面包、盒饭、矿泉水,孩子们都能吃饱,谢谢!”和章立贵一样,大家心里已经踏实很多,耐着性子等待洪水退去。
昨天上午,一辆满载志愿者和救援物资的客车,缓缓驶入长临河镇。带队的人说,这是团县委组织的第二批救援力量,来自肥东县各爱心企业和单位,物资价值约20万元。同时,民政部门也不断输入物资,力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有序。
“婆婆还好,两个孩子也不错”
隔几个小时,弥海兰的电话便会响起来,远在外地的丈夫,牵挂家中的一切。“婆婆还好,两个孩子也不错。放心吧,雨都停了!”弥海兰说,丈夫想回来帮忙,她没让回来,现在除了等待什么事都做不了。
回想撤离的那一晚,弥海兰仍是心有余悸。“村干部前几天就打了招呼,家里大人晚上别睡太沉。”弥海兰说,当天晚上,安顿好孩子和婆婆,自己就坐在家中听动静。一直到夜里11点左右,本以为当晚不会再有事情发生。突然,隔壁家的大姐神色慌张地跑过来,“水来了,让我们赶快走!”来不及做思考,弥海兰冲到卧室,拍醒熟睡中的两个女儿。看到妈妈焦急的脸,小女儿清凤慌了。“她当时叫唤‘我不要死,我还要活’,把她姐都吓坏了。”在安置点里,小女儿说过的这句话引来一阵笑声,弥海兰慈爱地看着小女儿,这个10岁的小姑娘,还是头一回遇到洪水!
安置点的教室,大人们有的躺在桌子上沉沉睡去,有的席地而坐默默抽着烟。讲台和黑板,则成了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场。清凤和姐姐从地上捡到粉笔,在墙上胡乱画起来,听从大人的话,清凤一笔一画写出自己的名字。姐姐看到后哈哈大笑,“你写得太丑了!”
“回家,爷爷给你扎辫子”
在另外一间教室,5岁的王芸(化名),依偎在爷爷怀里,祖孙俩很长时间没有说一句话。记者的到来,打破了这种沉静的气氛。69岁的洪礼树很健谈,说起了当年抗洪救灾的往事。
洪礼树回忆说,他一生经历了5次大水,1954年、1969年、1983年、1991年,还有今年这次。住在巢湖边的人家,天生对洪水敏感,从自己记事起,每年冬天村民们都会给巢湖大坝加土。洪礼树说,这在肥东土话里叫“晒牛屎”,冬天加固的土第二年长上植被,夏天又被湖浪打薄,到了冬天便再循环一次。在洪礼树印象里,1991年之前的几次大水,都是因巢湖漫堤而起。直到最近一二十年,巢湖大堤已经慢慢升级成“铜墙铁壁”,再不是需要“晒牛屎”的土坝。
爷爷滔滔不绝,甚至忽略了怀中的自己,这让王芸有点不耐烦。小丫头摸了摸披散的头发,嘟着嘴朝爷爷生气道,“我要买头绳扎辫子!”夜里撤离时,洪礼树忘了带上孙女的头绳,现在只好哄着她,“再过两天就能回家了,爷爷给你扎辫子”!
新闻推荐
法律人士:轮流赡养应注意精神慰藉,莫让老人觉得在“流浪”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