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过后,秸秆如何处理?是直接还田还是一烧了之?近日,记者在肥西、全椒等地采访时发现,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研发的 “脆秆水稻”试验成功,或能减少“一把火”的现象,为秸秆还田提供新思路。“脆秆”收割一亩能省20元
11月23日下午,肥西县丰乐镇河湾村种粮大户王於锋向记者展示了他刚刚收获的“脆秆”水稻。 “这种水稻的最大好处是茎秆一掰就断,收割机作业后更容易还田。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副研究员刘斌美介绍,他们研发的“脆秆”水稻是普通粳稻“秀水110”诱变的品种,今年在全椒、巢湖、庐江、肥西等地的七个试验点安排种植了150余亩的示范田,目前来看适合推广种植。
王於锋今年种了5亩 “脆秆”水稻,“只要使用和普通水稻相同数量的肥料、农药,采用正常耕种方式就行。 ”他对记者说,“脆秆”水稻只有70多公分高,没有出现倒伏现象,且在收割机不加装粉碎装置的前提下,产生的秸秆只有5厘米,是正常水稻秸秆的1/3。 “秸秆可以直接还田,能省去不小的投入。 ”
王於锋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亩普通水稻,如果使用加上粉碎装置的收割机需80元左右的收割费用,而不加粉碎装置的只需60元,一亩田少花20元。 “如果能像这样省钱省事,农民也不会放火烧了。 ”产量等问题成推广“症结”
虽然“脆秆”水稻还田效果较为理想,但记者采访时发现,它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还田效果确实不错,不过亩产量只有400多公斤。”肥西县永乐镇农技站站长杨朝祥告诉记者,当地常用的水稻品种是 “武运粳7号”,亩产能达500-600公斤左右。
与肥西县不同,全椒县10亩试验田的“脆秆”水稻虽然每亩有500多公斤的产量,但他们却遇到了新难题。 “我们这里是一季稻、一季麦,没有时间等秸秆自然腐烂。 ”全椒县农技站农艺师陈明贵说,收割后数量巨大的秸秆覆盖在地表,想要下一季播种,就必须进行旋耕或深耕。“深耕20公分以上的价格是80-100元/亩,旋耕机抛平则需要40元/亩,耕种成本太高了。 ”陈明贵表示,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脆秆”水稻可能更适合一季作物或 “双季稻”地区种植,“那里冬季土地闲置,有时间让还田秸秆慢慢腐烂。”他告诉记者,如果在“两季”和“多季”种植区,想要避免“脆秆田”后期深耕,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进行套种,但套种又对天气要求较高,也不利于大面积种植。
此外,在收割时科研人员还发现由于秸秆过碎,收割机会自动将短小的秸秆一并装入稻箱。“碎秆与稻子混合进入稻袋,清理起来比较麻烦,如果湿稻直接出售还会影响价格。”杨朝祥说,秸秆脆有好处也有坏处,收割不易分离是一方面,移栽和拔苗时易断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今年试种天气比较理想,但如果遇上冰雹等恶劣天气,不知道还能不能抗住。 ”对症下药有望解“并发症”
为了解开试种后的诸多“症结”,刘斌美告诉记者:“我们正在诱变高产水稻,解决产量不高的问题。 ”由于粳稻比籼稻和杂交稻更容易突变,所以他们当初才选择 “秀水110”进行诱变。下一步将进行杂交稻籼稻的育种试验,“糯稻也找到了脆秆株系,明年也将进行小面积试种。 ”
谈及“还田”和“脆秆”问题,刘斌美介绍,他们将尝试缩短“脆秆水稻”的成熟期,从基因上找到加快腐化和控制“脆秆”的“时间窗”。据了解,目前该所正在研究“脆秆水稻”的基因,争取延迟其“变脆”时间,减少移栽和拔苗时茎秆过脆造成的损失。至于收割时出现的碎秆与稻子较难分离的问题,则还需要从农机结构改造入手,走农机农艺结合的道路方能“破题”。
“如果脆秆水稻能进一步完善,那么秸秆就更容易还田,也能相应减少焚烧现象。 ”肥西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世安说,“脆秆水稻”的出现,或许能为困扰多年的秸秆还田和禁烧提供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本报记者王逸群
新闻推荐
肥西县高店乡位于合肥市西郊,北接寿县,西临六安,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1个村2个社区,人口4.3万。主产优质大米、油菜籽、白小麦,特产大白鹅、黑凤鸡、三黄鸡、西瓜、黑豆、甜玉米、绿豆、名贵花卉、大棚...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