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合肥这个地方迎来了诸多明星。于是,在许多一线城市发生的追星现象也在我们的眼前真实地发生了。某中学女生,在宾馆门口站了一宿,只为能够看见心中的偶像麦迪;几百个读者,排了3个小时的队,只为得到郭敬明的一个签名;还有一名小伙子,从大别山区坐了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就是想亲眼看看刘谦的魔术。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追星可能是许多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只是有的人追得内敛含蓄,有的人则追得狂热直白。什么事都有个度,追得过头了,心理上就属于病态。极端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家可能还有印象,几年前甘肃兰州出现过一个疯狂“追星”族杨某,自1994年开始迷恋刘德华后,便一直不上学、不工作,做起了全职追星族。而她的父母为遂女儿心愿,不惜倾家荡产,卖屋卖地及借贷,最终其父为此事跳海自杀酿成了悲剧。
追星追出了人命,这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思考……
早在2005年,我就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敬爱的“人民作家”巴金先生在那一年离开了我们,《新民晚报》发了消息:“下午3时至4时左右,约有3000多人参加巴老的遗体告别仪式。 ”而就在2个月前,红极一时的小品演员高秀敏也不幸去世,当时新华社发了一条一则消息:“吉林省各界群众及部分影视界人士近万人前来为高秀敏送行。 ”
数字往往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它折射的是一个文学艺术家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同时,数字往往又使我们扼腕、尴尬。
巴金老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举世公认,姑且不去历数媒体上出现的众多头衔,什么“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什么“鲁迅扶棺最后一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后一人”,单以一部历时八年完成的 《随想录》就足以奠定他的文学大师地位。巴老的文字和人生与中国社会变迁息息相通,反映的是一种文化价值,更是一种不朽的精神。尽管巴老的仙逝牵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但当我看到出席追悼会人员的数字,又联想到高秀敏追悼会上人员的数字时,还是产生了无限的感慨。
我们这个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了缺陷,一味地崇尚金钱、追逐明星,而放弃了文化、思想深处的行走。试看今日芸芸众生,不要说坊间里肆,就是堂堂的高等学府、学界同仁,又有多少人能够远离世俗诱惑,潜心于学问的研究?!
记得今年初的省“两会”上,关于文化强省的探讨,代表和委员们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其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我认为政府在“文化强省”的建设中,应注重引导和树立群众的正确文化观!
君不见媒体上到处露脸的“专家”、“学者”在为我们的厂家做产品推介,有的还冠以“学部委员”的头衔。试想,在这样一个“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氛围下,怎么能够期盼产生“诺贝尔奖”的得主。
当然,我并不反对追星,更不反对文化现象的多元化。早在西周末年时,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命题和思想理论,春秋时晏婴论 “和同之异”,孔子提出“和为贵”,孟子提出“人和”的思想。我们现在提倡“和谐社会”,我的理解就是允许多种文化并存。
可当追星文化成为社会主流了,那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李云胜
新闻推荐
3月23日,合肥市五一小学学生在该市首个开设在中小学的红领巾气象站里学习气象知识。当日,是第52个世界气象日,全省各地气象部门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普及气象科技知识,提高大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葛传...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