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合肥新闻 > 正文

政协委员献计医疗体制改革让“看病不难”“就医不贵”

来源:江淮时报 2012-04-27 10:12   https://www.yybnet.net/

2009年,被称为新医改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始启动。经过3年的努力,新医改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安徽省政协委员围绕新一轮医改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推动进一步破解百姓 “看病难”、“看病贵”。构建多元办医新格局

发展非公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多元化办医体制,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相比较于成效卓著、全国推广的基层综合医改,安徽省在发展非公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多元化办医体制上,显得进展缓慢。

据省民盟调查,非公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及其在总量中的比重等指标数量少、占比小、增长慢。非公医疗机构类别分布广泛,但类别结构极不合理,高度集中在村卫生室、诊所行列。其中村卫生室占比高达72%,诊所占比为16%,二者合计占非公医疗机构总数的89%。大规模、高等级、有竞争力的非公医疗机构少而又少,在三甲、三乙等次中,安徽省非公医院或营利性医院尚无一所,大多数还处在一级水平,有的甚至尚未评级。

省民盟建议,梳理有关规章办法,出台以放松准入管制、扩大经营自主权、落实扶持政策和实现平等待遇为主题的《安徽省发展非公医疗卫生机构的实施意见》,以稳定的政策预期,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本创办非公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要明确优先领域,重点引导社会资本创办大型高端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突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支持他们做大做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形成与公立医疗机构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零差价”药品如何保质保量

省政协委员阮良之认为,所有药品去年 9月 1日起由省卫生厅从厂家统一采购,“零差价”销售让利于民。 “零差价”后使许多药品平均降价30%以上,确实在一定范围内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但统一配送给基层医院的“零差价”药品品种有限,慢性病等药品多不齐全,不能满足广大百姓常见病多发病的需要和便利,“零差价”药品配送不及时,导致许多基层医疗机构供不应求,给基层机构和百姓带来不便。

药品零差价是政府缓解百姓 “看病贵”的一项举措,一定程度上了治理了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存在的药品加价、药品提成、以药养医的顽疾,也意味着医疗机构的药品利润一下子化为了零,这对老百姓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现在政府完全主导,医院无需追求利润,百姓受益,社会效益很好。但另一方面没有经济效益的预防和健康教育等服务项目,如何能做到有保障、有监管?现在二级以上大医院和民营医院这方面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阮良之建议“零差价”药品要保质保量及时供给。对基本药物实行 “统购统销”,也许药物价格能得到严格限制,但因有政府“包销”,药物质量有的很难提高,有许多药品因日销售量大,配送不及时,断货现象明显。有的招标药品甚至一时无货供应,结果将会有许多患者由用不起药变成用不上药。因此要认真落实药品目录内容,确保药品目录包含大多数日常用药,基本保证日常门诊病人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

推行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试点

“目前,安徽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为真正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行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势在必行。 ”省政协委员武穷宇建议。

安徽省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看病难问题还未得到根本遏制。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 “门可罗雀”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三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众所周知,医疗机构级别越高、费用越高,无形中加重了患者负担。统计资料显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病例中,64%左右的问题是可以在社区解决的,若能实现病人的合理分流,则能节省40%左右的医疗费用,同时能够减轻大医院过高的诊疗压力,使大医院集中精力做好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的治疗,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武穷宇建议推行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先从试点起步,选择经济发展较快、社区卫生发展较好、机构硬件设施完备、人员素质较高的市先行开展试点。首先要制定社区首诊和康复目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医院进行合理分工,为推行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提供技术规范。制定医保倾斜政策,为推行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提供政策保障。

我们需要怎样的社区医生

“患者不相信社区医生的业务能力,不愿意到卫生中心(站)看病,这是目前基层医改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省政协委员陈光亮建议以培训与考核并举,提高医务人员技能。

陈光亮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医改后,乡镇和城市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低的情况却未能得到大幅改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与患者需求相差较大。医务人员对新知识新技能不熟悉由于国家强力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致使医生原来常用的药物进不了医疗服务机构,而新进来的基本药物,有许多不认得、不熟悉。对新的诊疗规范、《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等也知之甚少。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知识和诊疗技能进行系统的培训。

陈光亮建议,培训内容包括国家医改政策、新的诊疗规范、《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等。可以编制统一的培训教材。培训方式为理论学习+进修学习。理论学习以自学为主,配合光盘教学等。每一年或两年进行一次闭卷考试,题型可以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试结果作为晋升、进修、竞聘的依据。通过对基本医护人员有计划地培训,能在不断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促进群众就近就医,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让家庭医生走进患者家庭

省政协委员吴成荣说,始于2009年的综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国已实践三年,应该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国家层面已明确建立面向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在许多有益经验中,“家庭医生”制度在业内外有较高的共识,认为它是一剂根本克服看病难、看病贵的良药。

目前国内数个省市在施行或酝酿施行中,比如北京、上海、郑州。和我们相邻的江苏省规划2012年要有1/3江苏人有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制度在国外是很成功、成熟的制度,它有诸多制度性优点:一是使医者、患者成为朋友;二是由于长期固定关系,医者有患者完整的健康档案和资料;三是由于医患是亲密朋友关系,从源头上杜绝了过度诊疗等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四是使医者在为患者朋友服务中感受到尊敬,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尊严,将极大地调动医者的工作积极性,反过来更好地服务辖区的群众;五是家庭医生制度将使医患联系更多、更密切、更随便,使医疗卫生常识的宣教家庭化、随时化、针对性加强;六施行家庭医生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医改方案中医师多点执业的进程和实践。总之,家庭医生制度是给百姓们派上一个健康守门人。

吴成荣建议组织调研学习;抓紧制定全省范围内的家庭医生制度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培养培训合格的家庭医生;先选择个别市县区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铺开进行。

本报记者毛学农谢媛

日前,安徽医科大学附院医务人员来到合肥市庐阳区夹塘社区为居民义诊。让居民不出社区享受到便捷、实惠、精湛的高水平医疗服务。本报记者袁家权摄

新闻推荐

合肥南环高铁建设冲刺

4月21日,承担合肥南环高铁的中铁某施工单位正在架设芙蓉路段厢梁。工程总投资80亿元、全长36.2公里的高速铁路专线,目前全线进入架梁铺轨阶段。它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对增强合肥铁路枢纽功能,发挥省会...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无偿献血显真情2012-05-11 10:11
猜你喜欢:
爱心送到敬老院2012-05-11 10:11
临床用血告急2012-05-08 10:11
评论:(政协委员献计医疗体制改革让“看病不难”“就医不贵”)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