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这次雾霾天气,范围之大,污染之重,持续时间之长,多年罕见。“毒雾”锁城,我们除了做好防护,还需要改变些什么?
调整企业生产方式
雾霾并不鲜见,但此次在中东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却是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专家认为,PM2.5数值创“新高”与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结构的调整不到位、能源结构过度依赖煤炭有很大关系。
数据显示,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投资正在不断加快。2012年高耗能投资延续了2011年年初以来的加速增长态势,1月至10月累计同比增长21.7%,较上年同期加快3.4%。因此,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是降低PM2.5的必由之路。
“企业是PM2.5的主要制造者,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就是要‘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毅武认为,企业要推进清洁生产,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少排放或不排放废气,从而实现节能减排。
区域合作治理环境
此次大范围雾霾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区域性污染”,一地很难“独善其身”。
近几年,北京在城区作了煤改气、搬迁工业企业、扩大集中供暖范围等减排努力,但是郊区污染物排放仍然严重。而河北、天津等地的燃煤量远远高于北京。据了解,北京每年燃煤量为2000多万吨,而天津达7000万吨,河北的燃煤量则达到2亿多吨。
而且,北京周边如唐山、天津、石家庄、邯郸等地重化工业密集,如钢铁、建材、火电、化工等等,产业分布还有继续扩展趋势。
“这些都导致一刮偏南风,北京的空气就容易受到周边相邻地区的影响。”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基于空气污染的开放性传染性混合性,治理起来必须区域协同作战。”
改变国人生活方式
空气污染,人人都是受害者;然而多数人也承担着或多或少的责任。
《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0754.6万辆,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当前中国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每公里约为160克,欧洲的目标为95克,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毒雾”面前,付出了代价的我们都应该反省,哪些生活习惯增加了“环境负荷”:乱扔垃圾,无视垃圾分类,贪图方便用塑料袋、一次性物品,焚烧树叶、秸秆,无节制购物……
放眼未来,一个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必须对形形色色的污染说“不”。
据新华社电
1月14日,合肥市民在雾霾中出行 东方IC图
新闻推荐
数说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