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团区委将三孝口街道、逍遥津街道作为试点单位,开始了街道区域化团建工作的尝试——突出街道团工委的枢纽功能,按照区域化大团建的思路,强化属地化原则,打破行业、层级、所有制限制,成立区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实现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
共享助力社会创新
“在我们街道,不少社区都设有残疾人康体中心,供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不过引进来的专业医疗设备,社区人员却不知该如何操作;社区建立了信息化的‘消防体验室\’,希望以此给中小学生普及消防知识,但是这些高科技产品没人指导,孩子们也不敢乱动。”
三孝口街道团工委书记小陶发现,社区相关服务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备,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专业人员来提供专业服务。
“有了区域化团建这个平台,‘请人\’就不是难事了。”三孝口街道辖区驻有多家省直家机关、事业单位。现在,该街道团工委找到了共建单位合肥市针灸医院,让其在共建委员会轮值期间,组织具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到廻龙桥社区残疾人康体中心和龚湾社区残疾人“阳光e站”开展专业化的康复指导,确保区域内残疾人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该街道团工委还向共建委员会成员单位市公安局求助,邀请市消防支队战士,定期到社区“消防体验室”,指导居民使用消防器材。
“区域化团建激活了街道团工委的枢纽作用,盘活了辖区驻地单位的优质资源,为社会治理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志愿形成特色队伍
在盛大节庆或重要活动现场,他们热情服务;大雪过后,他们清扫积雪;在孤寡老人家中,常能看见青年志愿者忙前忙后的身影……这些靓丽的风景线,一直为人们所称赞。
“志愿服务一直在开展,但在区域化团建工作开展前,志愿服务多是零散、随机的。虽然志愿者们热情主动,但还有很大的空间没能触及到。”逍遥津街道团工委书记小张告诉记者,区域化团建使得辖区内资源得到整合,信息实现共享,让志愿服务更加系统化,更加有的放矢了。
现在,街道团工委牵头,各共建委员会成员单位积极参与,打造了一支服务骨干队伍。他们组建了一支“慰老敬老”特色志愿者队伍,针对辖区106位孤寡老人的需求,该街道组织志愿者走进老人家里,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散步。他们还组建了“李府讲解”特色志愿者队伍,让一些对李鸿章生平、淮军历史文化和合肥人文历史有一定了解的志愿者,每月在李府为游客义务讲解。
共建带来锦囊妙计
“寿春路婚庆特色街的商家都是各自为战,能不能组织起来搞个大型的婚庆商业活动,把商业街的名气打得更响?”“街道的商业气息这么浓厚,能不能给合肥高校学习商业的学生多提供些实践机会?”
区域化团建工作开展起来后,原先散落在各处、联系并不紧密的青年团员通过各种形式“集合”了。QQ群、微信朋友圈,以及不时开展的成员单位间的联谊活动,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资源的共享,也让他们想出许多关于街区发展的建议。
有的好建议在青年团干的推动下,很快变成了现实。今年6月,逍遥津街道团工委积极发挥合肥校地共建成果,邀请安徽大学商学院团委与街道结对,将该院团委吸收入共建委员会。双方结合各自特点,建立长期友好支持、协作关系,合作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立,使大学生进一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杨璨 夏阳军 陶广阔 张泰丰)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日前,已经搬进蜀山区山湖苑小区的刘先生,拿着新居钥匙对双岗街道万小店社区工作人员说:“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那边的环境实在是太好了。” 40多岁的刘先生是...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