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健先生是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合肥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文史委主任。在《合肥晚报》创刊60周年之际,戴健回忆起多年来与《合肥晚报》的情缘,感慨万千。从40年前第一篇文章发表于《合肥晚报》,戴健在晚报发稿约600篇,总量60万字。至今在他的电脑中,还保存着自己多年来在《合肥晚报》发表文章和开设专栏的资料。
《合肥晚报》公信力很大
“《合肥晚报》1986年4月1日、29日的一组关于陈独秀、卫立煌生年及刘铭传卒年的考证成果,纠正了《可爱的安徽》、《辞海》等大型工具书的错误,这组报道的作者就是我。”回忆起当年发表在《合肥晚报》上的研究成果,戴健说,“更没想到的是,同年《新华文摘》将这组报道又合二为一,在第10期摘用了。”《辞海》编辑部也纠正了缩印本中相关条目之错。“从中可看出《合肥晚报》公信力之大。”戴健说。
曾在《合肥晚报》上创下多个第一
回忆起自己在《合肥晚报》上创造的诸多个“第一”,戴健如数家珍。
所开专栏最广。1993年1月起戴健在合肥晚报开设“人物链”专栏,两年中介绍数十位名人很有可读性。1998、1999年他又连续两年应约开设了“世纪回眸看合肥”专栏,以当时新潮的每期配发老照片的形式,反映城市之变。2000年他在晚报推出《合肥名人》专版。此外他还在晚报发过“走进香港”、“辛亥革命中的合肥人”等连载。
同日稿件最长。2000年元旦《合肥晚报》推出100版世纪珍藏金版,戴健应邀撰写《李鸿章:莫道无情真有情》《刘铭传遗骨今安在?》《段祺瑞家世与身后事》《龚氏三姐妹和她们的父亲》《合肥骄子杨振宁》5篇长文3万多字。
曾获最高奖项。历年来戴健在《合肥晚报》获得的优秀通讯员(作者)奖以及一些杯赛和征文、征联奖,不下30个。尤其是1994年他因专业关系获悉合肥两家企业因商标注册对簿公堂,便联系记者共同采访,《官司缘自“包公”,断案还靠“包公”》迅速见报,获得安徽唯一的“全国晚报新闻标题大赛”一等奖。
如今,戴健先生已年过花甲,但对《合肥晚报》一往情深。他也祝愿60年前诞生的合肥“报春燕”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更上一层楼”。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郑静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消息记者从省注册会计师协会获悉,根据《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201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和综合阶段考试安徽考区报名工作,将于4月5日至4月28日(网报系统开放时间为...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