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记者 姜培军
近年来,中国兴起一股民间叙事、口述历史的热潮。民间叙事、口述历史的兴起,不在于它的宏大和厚重,而在于它鲜活的细节、生动的故事。在本报组织策划的“中达·御园”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 “菏泽抗战记忆”采访中,牡丹晚报记者了解到一些没有为正史所记载的有关赵登禹的历史片段。一些被采访者断断续续的记忆碎片,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具血肉感、更加人性化的赵登禹。
将军大刀重达80斤
在连续多日对有关赵登禹的采访和追思中,牡丹晚报记者心里突然涌现出这么两个词:猛虎和蔷薇。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里夫·萨松(SiegfriedSasson)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tigersniffesthe rose.”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将其翻译为:“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意思是说,威猛的老虎也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打动,讲的是人性中阳刚与阴柔的两面。如果说,常德打虎、刀战喜峰口、喋血卢沟桥,充分展现了赵登禹的阳刚、威猛、血性、男儿气;那么,慈心护火狐、向母亲下跪谢罪、刚劲雄奇的书法作品,则从细节上体现出赵登禹爱心、慈善、崇文、事母至孝的高贵品质。崇文尚武,也可以看作赵登禹胸中的菊与刀。
菊,菏泽人是不陌生的,至少从唐朝末年它已经作为意象被老乡黄巢写入诗中。时至今天,菏泽依然是一个盛产菊花的地方,还有地方被命名为菊香社区。生于斯长于斯的赵登禹对菊花应该是不陌生的。与烂漫的菊花相比,赵登禹更熟悉的恐怕是大刀,有人说赵登禹常常枕着大刀睡眠,从冯玉祥的卫兵到排长、连长升至旅长、师长。
郝远进自1988年就开始研究赵登禹,称得上不挂名号的赵登禹研究专家,他所在的牡丹区档案馆累计收藏了有关赵登禹的珍贵档案资料200余件。“赵登禹使用的大刀为镔铁打造,80斤重,花了160两银子。”郝远进对记者说。著名作家石耿立曾经在一篇名为《大刀赵登禹》的文章中写道,当时人们评价赵登禹的大刀“砍铜剁铁、削钢如泥”,人们把铜钱十个一叠放在八仙桌上,赵登禹一刀劈下,十个铜板火花迸溅,如鸟羽磔然而失。
300亩小麦分给穷苦人家
回忆起义父赵登禹,85岁的赵玉花老人眼含热泪。据她回忆,她自幼家贫。1936年,赵登禹回乡省亲。了解到赵玉花的身世,赵登禹抚摸着她的头说:“你就是我的亲闺女,以后跟我上北京去。”随后将她收为义女。赵玉花从此在赵家生活了十年。
赵登禹的母亲郝老太太是位慈祥的老人,待赵玉花像亲孙女一样,教她纺织,给她讲故事。后来,郝老太太随赵登禹到北京生活,赵玉花才和郝老太太有短暂的分离。期间,赵玉花跟随赵登禹长兄赵登銮一家生活。赵登禹牺牲后,为躲避日本鬼子搜捕,在张自忠将军等人暗中保护下,郝老太太携带赵登禹妻子倪玉书和三个孩子,绕道河南商丘回乡又得团聚。1958年郝老太太去世。“至赵登禹殉国前,经过多年积累,赵家已经在赵楼村积累了不少土地,也算是大户人家,但没有往他家扔黑砖的,没有和他们吵架的,这说明他们一家为善乡里,很受乡亲的尊重。”郝远进说。
赵登禹外祖母家在菏泽高新区万福办事处登禹社区东邻的郝庄村。谈及姑奶奶(郝老太太)一家的生活趣事,年逾九旬的郝凤录眉宇间透出兴奋和自豪。1936年,赵登禹为其母亲过66岁大寿那年,请了两台大戏,并设3天流水席,周边村上的人也都纷纷涌来看戏。赵登禹脱下军装,穿上便服,陪坐在母亲身边看戏。赵登禹的一位表弟,见到赵登禹脱下的军装,觉得挺有意思,穿在身上走了出去,结果许多军人“看见他就打敬礼”,吓得他赶紧脱下,问“三哥”赵登禹这是多大官?赵登禹笑而不答。表弟纳闷,问了几个士兵才知道,赵登禹已经当了师长,荣升中将。这位表弟惊出了一身冷汗。据郝远进介绍,赵登禹最后一次探家,是在1936年夏秋季节。那年赵家300亩小麦成熟了,赵登禹坚持全部分给贫苦人家,一声招呼,镰刀齐上,“谁拉走是谁的”,300亩小麦转眼间全部进入穷苦人家。
有情才是真豪杰
“我能在喜峰口打败小日本,同样也能在这儿打败他。”1937年7月27日傍晚,在北京南苑驻地,南苑前敌总指挥、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在向1500名学员兵训话。这些学员兵都是北京城内的爱国学生组成。此时日本的几架飞机飞过,往下投炸弹,顿时弹片四散。但将军和战士均丝毫不为所动,军容整齐如常。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率部队在南苑与日军交战,赵登禹身先士卒,用大刀手刃数敌。但不幸后遭日军伏击,赵登禹伤重殉国。
这一年,赵学芬2岁。母亲带着孩子逃荒在外,年幼的赵学芬揪着母亲的衣角,哭喊着:“我要爸爸,我要爸爸。”由于父女情深,每次提到这段历史,赵学芬都十分难受。赵学芬说:“一提到父亲,心里就不舒服,确实很不想接受采访。这么多年过去了,可是思念还是无尽的。”时至今天,赵学芬还记得父亲曾为她亲手做过两套小军装,“他说你们长大后要保卫国家,要当兵打敌人。”
赵登禹对母亲的孝心在军中人尽皆知。由于他的父亲去世早,他便把所有对父母的孝敬都给了母亲。无论军务如何繁忙,每天回到家中,他都要先到母亲跟前问安。有一年,宋哲元的母亲做寿,赵登禹送的贺礼中就有一幅他亲题的字“孝思维则”,可见“孝”在他心目中有至高的地位。每睹父亲所留的 “孝思维则”遗墨,赵学芬都感慨万端:“虽然军务繁忙,但父亲仍不忘日日嘘寒问暖。奶奶生病时,他更亲自煎汤喂药。”“父亲一生中只有一件事没听奶奶的话。”赵学芬说,“当时堂叔叔赵登舜在营中违逆军纪,奶奶希望父亲不要严罚。但父亲还是当众人面打了叔叔四十军棍。随后便带着棍子跪在奶奶面前,让母亲打自己。”受赵登禹的影响,其部下也多为孝悌男儿。每逢领了军饷,众官兵便尽速寄返家里。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采访结束,牡丹晚报记者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关于赵登禹将军的实物、历史档案、照片、报刊等资料的画面,让人不禁回到那场烽火连天的岁月,英雄的形象愈益伟岸和高大。 
新闻推荐
骑动全城,倡导绿色出行菏泽“银座19年 相伴久远”骑动全城环保公益活动举行
本报讯(记者 艾慧丽 郭卫东) 6月6日上午,菏泽“银座19年 相伴久远”骑动全城环保公益活动暨“对生命安全负责·向交通事故宣战”主题宣传活动在银座商城菏泽店广场隆重举行。该活动得到了菏泽喜德盛...
菏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菏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