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黄山市城镇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42亿元,超过年度任务,同比增长26.28%。
城市绿化大幅增加,生态休闲广场增多,建成的徽派廊桥横跨新安江。通过城市生态绿脉的快速道路,串联该市主城区屯溪及新城(经济开发区)、徽州区岩寺等三个城区和花山谜窟等若干旅游景点。蜿蜒曲折、线形优美的江河,在三个城区环绕穿越,城市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改造后的黄山市区江心洲广场
A
城市特色:冲刺“联合国人居奖”
2013年,黄山市完成城乡建设管理提升工程的投资160亿元。
新安江上游路网、老城区道路贯通及新园东路等道路提升工程,顺利竣工。开工建设新区快速通道(205国道(山深线)改建项目)。
全市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7952套,已基本建成13200套,均完成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全市分配保障性住房1068套。中心城区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保障户全部纳入实物配租。
2013年全市安置区建设已完成投资13.21亿,超计划投资2%。按计划基本建成安置房6591套。超目标完成城市“小街、小区、小巷”的改造5697万元,有77个重点项目,解决一大批民生难题。
通过持续的城市生态、交通、民生的建设,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和紧邻的黄山经济开发区(新区)、徽州区已无缝对接,三地同城,青山绿水间互相串联,“三城环绿脉,曲水绕三城”的城市形态更显特色。
2013年8月,该市成功申报中国“智慧城市”试点。黄山市创建“联合国人居奖”,已被住建部作为前两名(寿光、黄山)推荐到联合国人居署参评。
美好乡村:
“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土”
今年以来,黄山市对新安江、阊江、太平湖等流域、境内多条河流等,继续实施水环境等生态治理与保护。对滩涂、山林、茶园进行生态整治和保护。
依托黄山城乡的山水特色,将自然环境和徽派传统村落风貌、水口园林、田野风光、粉墙黛瓦码头墙的徽派古建筑等结合起来,做到城市建设看得见青山绿水、乡村建设守得住传统风貌和传统文化。
该市今年对22个乡镇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进行乡村卫生保洁和风貌整治。完成投资5964.4万元,对45个村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时,基本完成106个美好乡村环境整治。昔日河道、村头村尾等到处是生活垃圾,山洪后河两岸挂满“白色垃圾”的现象,明显改善。
今年,黄山市连续两批有43个村落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传统古村落名单,占全省66%,位列第一。第三批又推荐了35个村申报中国传统村落。16个镇、29个村申报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4个镇申报美丽宜居小镇;5个村申报美丽宜居村庄;1个村申报人居环境范例奖。
黄山市还结合生态和旅游,基本完成了160公里绿道的建设。这些绿道分布在新安江畔、青山绿水或村落田野间。
B
城市功能:宜游宜居宜业
“白天爬黄山,晚上睡大觉”,这是游客以前来黄山市的一个感受,认为市区屯溪可玩的地方较少。
今年,该市相继完成改造或新建了高速一号口、江心洲广场、徽派廊桥文峰桥、黎阳老街、花鸟市场、黄口桥扩孔、观光索桥维修和亮化等。中心城区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夜生活业态日趋丰富,城市更大、更美、更徽派。
“玩鸟买花,都没个好去处。”类似黄山市民方军的报怨,现在没了。在新安江延伸段,占地近百亩的花鸟市场,以徽派村落布局,有徽派步行商业街、景观广场和绿地公园。附近,是清澈的新安江。这个花鸟鱼虫市场已入驻经营户61户,包括花卉苗木,盆景奇石,观赏鱼鸟等,能满足市民和游客的不同层次喜好。
喜欢户外休闲和锻炼的市民及游客,可在江边散步或慢跑,爬爬稽灵山、鬲山、戴震公园等。今年,该市按“简约、生态、素雅、怡人”的理念,尊重自然原生态,把戴震公园改造成了城区“闹中取静”的免费的市民游园,融登山健身、体育锻炼、生态休闲为一体。
戴震公园的珠塘,清淤并铺了污水管网,雨污分流,建了小型湿地。山道铺设了红麻石,有14处小广场。园内戴震陈列馆、翠景园、夕照亭、东门码头等房屋、长廊进行了维修,新建2座徽派休息亭。值得一提的是该工程计划投资1600万元,但实施中以节俭、实用为原则,实际投资仅约900万元。
改造后的高速一号口
E
C
公共设施:打上了“徽州符号”
12月20日,黄山市迎宾大道南侧的徽州文化博物馆旁,总投资5900万元的黄山市公立图书馆开馆。
“填补了黄山市级图书馆的空白,实现了市民多年期盼”。黄山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称,该馆建筑外观是徽派特色,外形意象取法徽州丘陵地貌—层峦叠嶂。
有徽派烙印的公共建筑设施,今年在黄山市建了一批,如横跨新安江两岸的文峰桥是徽派特色廊桥,有亭台阁榭美人靠。戴震公园,红麻石道蜿蜒山间,徽派亭阁坐落其中。
黄山市城市展示馆建筑总面积17000平方米,集中体现了黄山的壮丽、秀美、险峻、奇幻,是展示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徽州文化广场是全市首个集成最多专业工种的广场,徽文化特色明显。
黄山市“徽州糕饼博物馆”,是安徽省内第一家以地方传统食品为主题的博物馆,生动演绎了徽州人从出生、成长、婚庆、节日等各个不同阶段与徽州传统糕点的渊源关系,增进游客的徽文化体验。
“徽州文化与生态长廊项目、滨江亲水景观等,都有徽文化特色。城乡重点村落、沿公路及旅游景点附近等的建筑,实施‘改徽\’。”该负责人称,游客来到黄山,能明显感受到这座有千年徽文化底蕴的城市,与众不同。
L
链接
城市东区高层崛起
2014年,黄山市的城市建设继续着力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着重解决百姓关心的热点、民生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中心城区建设,围绕成功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为目标,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 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保护和传承徽派建筑文化,营造特色村落。
D
绿色提升:山青水碧,城在绿中
黄山市中心城区四面环山,新安江穿城而过,一年四季,空气清新。建设中,突出“徽派、生态、园林”等特点,突显徽文化特色,打造环山绕水、绿树繁茂、夜景亮丽的生态城。
今年,持续城市绿化和亮化,共栽植大小乔木、灌木、植物约15.15万株,栽植灌木组块、铺设草坪共1.67万平方米。完成了花山大桥、观光索桥的亮化,屯婺公路、新园东路、前湖路的路灯安装。
日前,记者来到改造完成的江心洲广场,这个117亩的滨江广场,完全保留了原有高大乔木和增加的开花乔、灌木,拆除部分原有建筑。不仅提升生态保护和景观特色,且局部地块防洪标准提高到25年一遇。广场上,可散步慢跑,踢足球、打篮球和门球,成为欣赏城市中心的夜景和休闲好去处。
近年来,该市投资数百亿元,对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2013年,新安江上游综合治理完成投资6.17亿元,达到蓄水条件。主城区沿江的黄金生态长廊、亲水景观和湿地等,将近20公里长。
为了呵护一江清水,中心城区新建雨水管道7.6公里长,污水管道44.17公里长,预计全年污水处理量1526万立方米,处理后排水水质达标率100%。
从戴震公园下山,沿新安江畔一路走过,是葱茏绿树和灌木群,满目繁花和徽派古街、古民居群,是明代的老大桥和徽派建筑。宽阔江面,碧波荡漾,白鹭不时在上空飞翔。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昨日,徽州传统糕饼文化博物馆在黄山市正式开放,迎来了大批参观者。这是我国首个将徽州特色糕点文化和传统节日文化结合的博物馆。在这里,您可以了...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