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苏叔阳做客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和合肥市文联主办的“艺术名家大讲堂”。盛赞徽文化的同时,苏叔阳也对当下中国人读书少和某些文化方面的草率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颇为尴尬:国人爱玩手机读书少
“我第一次来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作为医疗队运送伤员到芜湖,但都没下车。文革后来过很多次,到过黄山安庆,安徽的变化非常大,尤其是合肥。”据悉,苏叔阳本来的讲座题目是《中国传统文明与现实生活》,但考虑到对安徽的特殊感情,苏叔阳决定放开了讲。“安徽这个地方本来就人杰地灵,各个时期都出现了在历史上有深刻印痕的人,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公正的评价,徽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明代以来。”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苏叔阳对中国人一年平均连一本书都读不到的现状很担忧,“这是个大问题。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可以画等号,知和行是统一的,但现在中国人玩手机的现象非常突出,你到国际航班上看一看,外国人都捧着一本书,中国人都在玩手机,还有打牌麻将,我看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潜文化影响。”对当下中国各地的读书月活动,苏叔阳表示很有好处,“阅读不是命令式的,而是引导式的。有些书不要强迫人家读,比如《红楼梦》,很多专家学者有争议,那个时代人有兴趣的东西,现代人毫无兴趣。当然你中文系专业不读肯定说不过去。”
失之草率:有些改革眼光非常窄
在苏叔阳看来,多音表明汉语多样化,“标识有的情况念标识(zhì),现在统一成标识(shí),玫瑰(guī)现在统一念玫瑰(gui),谁这样念啊。老北京话当作正音,这样也不对。”苏叔阳认为这种做法使得汉字从信息块变成了单纯的符号,“这种改革是值得思考的,汉字是历史文化信息块,包含着大量的价值观念,现在单纯变成了符号,把其它内涵都阉割了。你说爱,现在没心了,所以现在闪离。”说到这里苏叔阳自己也笑了起来,“我们失之草率了,眼光非常窄,都是简体字的话,那古文就没法读了。你以为很浅显很容易的事,造成的后果是不良的。”
对于流行的网络语言苏叔阳也认为是短命的,浮光掠影的。“中国古代文和话是脱离的,写文章是一些人的特权,西方口头辩论多擅演讲,记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现代化以后,中国人写文章的水平不高了,说话的水平也不高了,小学和中学应该把说话引入教学。”没有讲演课也没有写作课让苏叔阳非常不满,而对很多地方播新闻也用地方方言,苏叔阳也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部分节目适当使用方言是可以的,但新闻节目还是应该用普通话。 本报记者 蒋楠楠
新闻推荐
■信息超市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