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黎小强
去休宁南潜,看到一只羊系在树上“咩咩”叫着,就想起去过的窑洞。在我的印象中,羊、窑洞、白头巾、红腰带构成了中原、西北地域的风情。
家乡所在的皖南小镇与我现在的黄山都多山,窑洞却不见一处,概是土壤的缘由。这样一来,窑洞对我的冲击可谓震撼。后来想想,这种震撼也有情感的成分。
1989年,我在河南巩县第一次见到窑洞,那是大学同学常伟兄的家乡。求学之暇,我随他巩县行,去过少林寺,看过洛阳牡丹,但20余年来磨不灭的印象还是那窑洞,以及常伟兄父母憨厚、朴实的神情,馒头,喷香的辣椒和豆瓣酱。知我来自江南,他父母执意给我准备米饭,其实我更享受“米酒油馍坑上坐”的滋味。嚼着白面馒头,我就嚼出了麦粒的香气,嚼出了黄土地的风情。我至今记忆深刻的还有湖南耒阳的地瓜和酱,那里与我一个半月的大学军训生活关联。我发现,在身体拔节生长的年代,关于吃的鲜活印记不易被流年“雨打风吹去”。所以,馒头、辣椒、豆瓣酱和窑洞也成了记忆中的经典音符,不经意就会弹起,带我走回过去的好时光。国庆节时,常伟兄回老家,偶尔在微信中发些图片,只是不见窑洞的影子。当年窑洞今何在?常伟兄回复,窑洞没了。想必都住上瓦房高楼,我却有隐隐的失落。
我对窑洞的特殊感情还缘于常伟兄。许是都来自农村,不太活泼,在大学时我们走得近些。个高,皮肤印着黄土地的色彩,憨厚的笑常荡漾在脸上,这是常伟兄留给我的印象。他打篮球,打排球,我也喜欢,没事就一起泡在球场上。大学毕业他回郑州,我回安徽,20余年再未谋面。那年,同在郑州的大学同学袁航来黄山,聊起常伟兄,说他如今是省委的大秘,我着实替他高兴。闲时搜索,见常伟兄到基层调研图,熟悉中有些陌生,朴实还在,只是多了干练、成熟。有次在微信中聊,我说常伟兄给我不少温暖,他说我给他多些,其实我是肺腑之言。关于窑洞的记忆就像徽州的忠义牌坊,尽管沧桑,却还在时光中挺立着。
2012年去延安,第二次见窑洞,有些亲切,这与巩县的记忆有关。我写下《窑洞、纺车和一句话》,窑洞、纺车皆浸透着南泥湾精神,弥漫着朴实、勤勉的情怀。
常伟兄从窑洞里走出,走到家乡的省城,带着一身的质朴、勤恳,他该是省委大院里温暖可人的一束阳光吧。
新闻推荐
·徽州区岩寺小学小记者站 梁烁 林卓然 邵子君·1月27日,徽州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在黄山市小记者通讯社的组织下,参加跑“两会”的小记者采访了徽州区区长王恒来。...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