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王波唐寿锐杨健
12月21日下午,在烟台博物馆简陋的办公室里,副馆长高爱东向YMG记者透露了一则重磅消息:一个月之前,烟台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抢修工作在严格的保密中悄无声息地迈出了最为重要的一步———142件珍贵文物被送往京、宁、皖三地四家博物馆紧急抢修。
11月15日晚上10点多,37件青铜器和32幅古字画被小心翼翼地搬上烟台驶往北京的列车。其中包括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一级文物“秦权”。11月24日,他们又用同样的方式将其余38件青铜器和35幅古字画送往南京和安徽……对烟台史上规模最大的这次文物抢修工作,用高爱东的话来说就是,“它们是去治病的”。
一个多月后的今天,当高爱东和另一位博物馆的专家李华杰对着YMG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依然感到惊心动魄。在这批价值连城甚至无价的“国宝”全国寻医治病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YMG记者将为您还原这个充满艰辛而刺激的过程。
一批“国宝”文物身患重病
一年前,烟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打开库房,这次他们的工作是将库存文物进行重新登记,可是一些文物的破损程度让他们皱起了眉头。受空气的氧化和霉菌的腐蚀,很多“国宝”面目全非,如果任凭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它们将彻底失去“文物”的价值。
这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国家一级文物“秦权”。这件上世纪80年代在文登出土的“大秤砣”,是研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历史的重要实物依据,而且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孤品,历史价值极高。由于铁器特殊的金属属性,历经沧桑的“秦权”如今锈迹斑斑,还有部分脱落的情况。而明代流传下来的《仕女图》,经过空气的腐蚀、氧化,别说挂出来展陈,就是能不能继续保存下去都是一件相当严峻的事情。
这两件重要文物均被保护专家诊断为“濒危”。而类似的“重病”文物在烟台博物馆还有很多。治病救“物”刻不容缓。
“治病”费用批了335万元
严峻的形势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彻夜难眠。修,大量的经费是博物馆难以承受的;不修,这有悖于博物馆工作的职责,无法向后人交代。“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给市委市政府做了报告。”高爱东回忆说。那时候高爱东没敢想,相关领导在了解到情况的严峻性之后能如此重视,表示全力支持博物馆对濒危文物进行抢修。
“如此大规模的文物修复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没有各方面尤其是财政上的大力支持,我们想得再多也没办法。”高爱东说。接下来是向财政部门提出预算,这不会是一笔小数目,济南博物馆曾在一幅古画的修复上就花了36万。“我们召集了全国各地的专家来帮我们做修复方案和预算,反复压缩成本,最后向财政提出335万元的预算。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财政部门一分不少地批复了下来。”
托关系硬给故宫送去32个“病号”
修复预算批复下来了,但是文物修复工作的难度又如大山一样压在了烟台博物馆人的心头。
“跟治病救人是一个道理,江湖郎中满街都是,我们不会去找他们。好医院好医生得通宵排队,才可能得到就诊的机会。”博物馆管理部李华杰副主任形象地比喻道。修复字画最权威的地方是北京的故宫博物馆,因此,不说全国各地有多少博物馆排队将各自的“宝贝”送进故宫,就是他们自己的库存就足以让故宫的师傅们忙得不可开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要将烟台博物馆的67件字画送去修的难度。
全国共有43家博物馆具有一级修复资质,经过进一步了解、调查,烟台博物馆向其中5家单位开始进行实质性接触,并邀请他们来烟进行实物考察、进而投标。
事情在这个时候再度出现差错。一听说要“投标”,有几家博物馆立马做摇手再见状,“给你们修是给你们面子,我们自己的东西还修不过来,没时间、没精力去投标。”
好说歹说,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终于盼来了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安徽博物馆的专家团队。“最后我们把需要修复的文物分成四份,让他们分别作出修复方案和预算。招标修文物,我们烟台是全国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个。”高爱东说,“故宫的字画修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通过关系,人家只答应修我们10幅。我们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经过多方协调,最后故宫同意接受修复30幅古字画。后来我们又死皮赖脸的硬塞进去了2幅……”高爱东很得意。为了让故宫博物馆多修复字画,高爱东还想出了一个“损招”,他将12幅《仕女图》装进一个箱子,“赖”作一套算进了三十二幅的范围之内。
新闻推荐
本报讯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从家乡沈阳返回济南的李金羽在2010年12月31日与鲁能俱乐部高层沟通后,确定挂靴。知情人透露,大羽在处理完退役相关手续后,将在1月中...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