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郁达夫从青岛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北平。故地重游,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这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郁达夫是应王余杞邀请来到北平。这年7月16日,他的日记记载:“接天津王余杞信,谓胶济、津浦路免票,可为我办,望我秋后去北平一游。”王余杞这个人在文学史小有名气,是个左翼作家,也是郁达夫的粉丝。他当时正主编一个文学杂志《当代文学》,很缺稿子,因此着急向郁达夫约稿,并答应为郁达夫办理免票,邀请其到北平一游。
王余杞为什么能办理“免票”呢?这是因为他的身份除了是文学青年,还是当时北宁铁路局的职工,办个免票,想必不难。一个月以后,8月17日,郁达夫动身从青岛先坐胶济铁路到济南,然后换乘津浦、北宁铁路到北京。不用说,这趟出门,郁达夫坐火车没花一分钱,用的全是“免票”。
这个故事只是民国铁路“免票”制度被滥用的冰山一角。在民国,有大量各色人等,凭借各种关系,可以弄到铁路免票,从而免费坐火车。
1927年3月,民国交通部颁布了《国有铁路临时免费乘车免票规则》。规定铁路免票分为公用和优待两种。应该说,这个规则对于免票适用人员的范围有着相当严格的限制,配套措施也很完善。然而,日久生弊,铁路免票很快就成了铁路一大弊政。主要原因是免票的滥发。地方军政各界、警察、货运商人常常以公务往来之名,向铁路申请发放免票。一经通融,即为常例。据当时粗略统计,各铁路局每年签发的长期免票多达数千张。有人观察,当时京沪(南京到上海)铁路头等车的乘客,几乎全是免票人员。有人甚至激愤地说:“当民国政府成立之初,几于身着中山装或佩戴任何证章者,均得免票乘车。”
很多铁路工作人员违规向亲友发放免票,前文提到的王余杞为郁达夫代办的免票,就是这种。在民国,这种免票非常常见。据《北京青年报》
新闻推荐
17所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想考的看仔细啦有的每年学费13万港币,还有6所澳门高校山东招生
3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将在济南召开2014年山东省招生说明会,这也意味着2014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工作的启动。近几年来,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越来越多,因为香港高校更具国际化...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