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法陕老先生最近一直在回忆,想小时候的“法家街”、想曾经上学的私塾,还有每年都要去敬拜的祠堂。法陕的老家在胶州,从他的姓就知道,他出自明后期至清代青岛地区颇有影响力的文学世家—— 法氏家族。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法姓家族共考中进士4人、举人11人、贡生6人,通过议叙、考授、援例、从伍、世袭等方式,授九品以上官职者25人。在诗文、书画方面尤其有成就。法姓是怎么来的?他们为何要来到胶州?扎根胶州的法氏家族又经历过什么变迁?本期《发现青岛》让我们继续关注青岛文化世家的故事。
齐襄王的后人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周潇说:“青岛地区的文化世家总体看来,有着惊人的共性,即秉承儒家文化传统,倡导耕读传家。”
即墨的蓝氏家族如此,胶州的法氏家族也是这样。只有一点不同,早已没落的法氏其实起点非常高。
法姓,未列入百家姓,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历史地位。胶州市政协文史办主任、《胶州百家姓》作者石业华曾对胶州姓氏做过详细研究,他认为,法姓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出自法章的后裔;二是出自别族改姓。清代蒙古族人中的伍尧姓,来到中原改为法姓,乾隆时有个文学家法式善,就是伍尧改姓法的后代。”
法章,也就是齐襄王田法章。那法姓的人怎么会尊奉一位姓田的人为始祖呢?更何况这位齐襄王在历史上的口碑和影响力并不是非常出色。答案很简单,《后汉书·法雄传》载:“齐襄王法章之后,本田氏,齐灭于秦,子孙不敢称田,故以法为氏。”
战国时期,七国争霸。曾经强盛一时的齐国杀了燕昭王之父种下祸根,后来燕国联合秦楚等一起攻打齐国,一座座城池被占领,齐闵王好不容易逃到城外也被杀害。混战中,齐太子田法章化装成平民逃到太史敫家中当了仆人,改姓为法,躲过追捕。虽然从太子沦落为仆人,但天生贵族气质难掩,太史家的女儿觉得他状貌奇伟,绝非平常之人,又对他颇有好感,便对他很照顾,经常送吃的和穿的,二人日久生情。
之后,齐国田单大败燕军,田法章成了齐襄王,太史的女儿成为王后,史称“君王后”,并生了儿子田建。但好景不长,已经元气大伤的齐国再也恢复不到曾经的辉煌。直到田建被俘,齐国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亡国后的齐襄王后人为躲避秦军,不敢再称田氏,便以齐襄王曾用过的姓氏“法”为姓氏,改称法氏。
从此,世上多了个姓—— 法,也多了个世家—— 法氏家族。
重振家学的法寰
说起法姓在历史上的发展,确实出过不少大人物,比如汉朝时的西关大儒法真、三国时的蜀国名相法正、南北朝时的农民起义领袖法庆、明朝时的经学家法寰……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法姓从战国时就有了,但名人却主要集中在两汉和明清时期,隋唐和两宋期间几乎没有他们的身影,法姓发生过什么?
据石业华介绍:“两汉时期,法姓已经成为豪门望族,只是汉朝灭亡后,他们感念汉室厚恩,留下遗言‘勿事二主\’,所以从隋唐到两宋期间,法姓人不入仕途,也就没有显赫人物出现了。”
直到明初,法家出了个骁勇善战的猛将法若正,他协助朱棣“靖难之役”有功被封房山侯,子孙世袭指挥使。从这开始,法氏家族才逐渐恢复往日雄风。只是此时的法家主要在军事上占优势,文学方面并不出色。
了解完法姓的发展史,接下来说说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胶州的。那是明成化年间,法若正的重孙子法典世袭济南卫指挥使,后以济南郡廪贡生任胶州学正。一到任就迷上了这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定居下来,成为胶州法姓第一人。
虽然有曾经家族的荣光,又有世袭济南卫指挥使的特权,但法典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生活并不容易,想一下把自己的家族做大更是不可能的事。法典之后一直到第九世,法氏在当地也没有恢复祖辈在文学上的造诣。一直到十世法寰的出现,胶州法氏才开始重振家学、脱胎换骨。
法寰,字开三,明末地方官员、教育家。从小苦志力学,这一点倒是符合耕读传家的宗旨。考中举人后,历任靖海知县、怀庆府同知等官职。官位做得不高,但他依然谨记法姓先祖“勿事二主”的遗训,明朝灭亡后,他回到老家再未出仕。
提到对家族有影响力的法寰,胶州法氏家族第二十一世孙法陕告诉记者:“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对经史之学最擅长,所以回到胶州后便成了位读书先生,专门培养人才,人称‘怡云先生\’。”
石业华说:“经过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南下,一些文人名士或死或逃避他乡,胶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几乎荒废。法寰在城南怡云岭设学馆,以授徒讲学为业,远近学生闻其大名,不远数百里向他请教。”据记载,凡是从他学馆里走出来的弟子,后来大都考上了举人、进士。所以《增修胶志》中才会称:“一时远近名士皆出其门下。”
法寰靠自己的学识和对教育的热爱,培养出了大批可用之才。但1653年的秋天,胶镇营总兵海时行发动兵变,法寰被捉,骂贼而死。
那一年法寰67岁。石业华这样评价:“他为清代胶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法氏家族成为文学世家奠定了基础。”
优秀的法氏子孙
法寰带动了胶州法氏家族的发展,确切地说,他的出现将法氏带上了本应该走的文学道路。从他之后,法姓开始成为衣冠望族,陆续走出来很多有名的子孙,他们或在文学上有所成就,或在仕途中刚正不阿。
比如十四世法坤宏。清代著名的古文家、经学家。曾任大理寺右评事,后辞职归里,在胶州东南沿海筑“海上庐”,自称“海上庐主人”,著述终生。
法坤宏一生治学严谨,博通群经,尤精于春秋。古文家刘鸿翱《十二家古文选》中将其列为“明清四子”之一。并且给与了高度评价,称“四子”的古文与唐宋八家相比“天资极其高明,学问极其沈潜,才足以相敌,力足以相抗。”
他著有《迂斋学古篇》、《纲目要略》、《法氏诗文》、《怡斋诗存》等。他认为孔子的《春秋》文词太简略,后人虽然有注解但意思不明确,造成了很多误解,法坤宏耗尽半生精力写出《春秋取义测》12卷,得到众人推崇。
法坤宏的弟弟法坤厚也是个文学才子,乾隆年间山东著名的诗人和书画家。他小时候患有疾病,始终没有考取功名,但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喜欢不带行李、不乘车船自由行走,乾隆数次下江南,法坤厚曾经两次迎驾献诗,深得乾隆皇帝赞赏。
接下来的是十九世法伟堂,法氏家族中不得不说的一位人物。虽童年丧父,却天资聪颖,成为清末山东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在如今法氏留下来的大量轶闻传说中就有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一次,县官下乡视察工作,学童们听说县官来了都凑过来看热闹,法伟堂也挤进人群中。这时,县官忽然怒了:“红口白牙谁家子?”别人吓得不敢说话,法伟堂站出来:“蟒袍玉带哪朝臣?”其实,县官是假装生气,想考考大家而已,法伟堂的回答让他暗暗称赞。还有一次,书院里有棵枣树,熟透了的枣子不知被谁偷偷摘了去。先生质问:“拔薄幛,摘红枣,何人所为?”学生们面面相觑,又是法伟堂站了出来:“步蟾宫,攀桂枝,乃吾为之。”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的法伟堂并没有得到先生的训斥,反而为他的反应和文采称赞,预言胶州又要出一位翰林。
也的确如此。法伟堂之后被授为国子监学正衔武定府教授,后因病辞职。后来山东巡抚周馥要建新式国文学堂(后改为优级师范学堂),法伟堂成为不二人选,学堂建成后,他又担任了总教习和山东全省师范传习所所长等职,为清末山东教育事业呕心沥血。1907年,受山东巡抚杨士骧之聘为《山东通志》的总纂,可是还没做完,1908年法伟堂便病逝于济南。
法家街上的回忆
在后人的努力下,法氏家族在两汉之后,终于在明清时期恢复了往日的辉煌,被百姓称为“海表世家”,这时的法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姓望族了。
法陕对这个家族的记忆一直保留在自己的童年。“那时胶州有一条法家街,我记得这条街上住着法氏的五户人家,都是来自不同的支系。法家街上有一座新祠堂,逢年过节时,一定要到祠堂里祭拜。我那时还小,跟着大人进去磕几个头就出来了。对于祠堂打扫还有里面的供品,由五户人家轮流负责,每户人家负责一年。那时法家还有自己的茔地,茔地里种满了庄稼,哪户人家负责祠堂,当年产的粮食就归谁。”只可惜,法家街早已不存在。
作为名门望族的法家,藏书自然比一般家族要多一些。但法陕说:“那时自己上过一段时间的私塾,可是没几年就开始抗日战争了,大家不再读书,而是拿着小旗上街游行,没有时间再静下心来,好好去研究祖辈留下的书籍。再后来,我就去参加了八路军,一直到1989年才回到青岛。”
和法陕一样,大多数法氏后人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奔向了全国各地,很少有人记得自己的祖先是谁,究竟是怎么来的?1992年,几位法氏后人走到一起,四处搜集法氏家族的历史片段、信息,将他们整合到一起,才有了一本完整的《法氏族谱》。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新闻推荐
3月7日下午3点半时,迪生出租车鲁UT7801李国平师傅给公司打来电话,说是在后备厢里发现一个黑色拉杆箱。而同时,云南路派出所也给迪生出租公司打来电话,说是有乘客将一个黑色...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