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话题在微博上被网友热烈讨论———“你最好的朋友来自哪个阶段?”面对这个问题,受访的100余名大学生里,超过80%回答“中学同学”。在上海读大四的夏某说:“毕业后,也许会出于功利的目的偶尔和大学室友联系。大学室友从来都称不上真正的朋友。”
过去感情深厚的大学同学,为何在如今的校园里相互之间变得异常冷漠?女报记者 蒋之光 实习生 张雪宁
鸡毛蒜皮变成深仇大恨
再过3个月,在济南上学的张冉新就要离开校园走入社会了。“图书馆4楼的自习室、校门旁商业街里的酸辣粉、恋爱的那些事……”在她列出的“难舍清单”中,却没有室友、同学。“现在大学同学的关系,跟我们父辈那个年代不太一样了,过去是‘同桌的你\’,现在很多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她说,同学在一起生活4年,矛盾也伴随之愈演愈烈。
于树伟在某驻济高校做辅导员,他经常会接到学生因矛盾要求换宿舍的申请,“其实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日积月累下冲突便开始显现。”他分析,室友的矛盾主要来源于对各自生活方式的不适应,而与周围同学间的矛盾更多的是彼此利益的冲突。“比如有的学生晚上不睡觉玩游戏影响别人,有的同学从不打扫宿舍卫生,以及评选班干部等”。
即将毕业的孙丹丹很同意于树伟的说法,“其实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她说,有些女同学谈了几次恋爱,都会引起背后的议论和当面的讽刺。
评优、评奖学金时矛盾最突出
在评优、评奖学金的当口,矛盾会更加激化。“班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党员、学生会主席,奖学金、助学金、保研名额,一到这些评选的时期,班里的气氛特别紧张,每个人都暗地里使劲。”因为这些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利益,大学同学间的关系也不再单纯。
孙丹丹每年都拿国家助学金,大三时去北京旅游了一次,顿时引来班里同学的风言风语,“我家庭条件确实不好,可是同学们只看到我拿助学金,没看到我做家教、假期打工。”
张冉新则发现,如果带班辅导员比较功利,他带的班级的利益之争会非常明显。“我曾在两个学院里生活过,第一个学院的辅导员非常势利,哪位同学的父母有权有势,他就对哪位同学特别好。他带的班级和学生会同学冲突很明显。第二个学院的辅导员对同学一视同仁,为人也谦和,他的学生就非常和睦。”
宿舍里只聊QQ鲜闻交流声
孙佳静去年大学毕业,她说毕业后联系过的大学同学只有四个人,“我过去是学生干部,许多活动需要下通知,所以存了很多同学的手机号,但一毕业这些号码就成了‘僵尸号\’。”她觉得,虽然大学同学在一起生活了 4年,感情却不及初中、高中同学深厚。“大学里没有固定的教室,只在上课的时候见一面,下课就各玩各的,没有太多交流。因评优、生活发生的不愉快还不少,所以基本上没有感情。”她说,即使有联系也是因为“有事没办法,没事绝对不联系”。
她还讲述了一个现象,“过去我们玩微博,很多同学都不会关注,怕引来互粉,因为会上微博吐槽他们的种种‘劣迹\’。”她回忆,4年中宿舍卧谈会仅在刚上大学时开过几次。宿舍熄灯后,QQ聊天的声音不会停止,却没有室友间的交流。新的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室友关系更加弱化,也创造了一个“舒适区”,使得一些大学生开始更加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新闻推荐
“沉水良树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唐代诗人罗隐称赞香多是奇珍异宝和水沉等优良的木材所化成,在香炉里面又化作了袅袅青烟而为富丽堂皇的楼宇增添了怡然春色。而当传承千年的香道遇上这座城市...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