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们不想从名人故居中搬出去 ,只是到现在也没有置换房屋的政策,搬出去了,我们住哪儿?睡马路吗?”5月21日,家住观海二路49号王统照故居的封先生这样对记者说。封先生告诉记者,如今故居已经破败得不像样子了,房屋置换政策等了20多年却迟迟没有开动,没有置换方案,他们不同意搬出故居。记者随后联系了市南区文化局,市南区文化局不接受采访。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房屋置换需要多部门合作,当下,住户应该配合文物局保护故居。
现状王统照故居被大树压顶一年多未修
5月21日,记者继续走访散落在市南老城区的岛城名人故居。早上8:30记者来到观海二路49号的王统照故居。一扇红色铁门立在记者眼前,上面的红色油漆已经脱落了一大半,露出青色的铁皮。
记者注意到,和陈旧的铁门、墙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墙上的两块“王统照故居”的标志牌却格外崭新,从上面的时间来看,分别是2003年和2005年挂上去的,一块写着王统照生平的一小段简介,一块写着“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不是看到这两块牌子,记者不会相信,眼前这座破旧的宅子,会是重点保护的王统照故居。
因为铁门上了锁,记者敲了好长时间门,除了听到里面有狗叫声之外,没人出来开门。上午10点左右,故居的住户从外面回来了。一位姓封的男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封大哥告诉记者,他已经在故居里住了42年,现在这里一共住了三户人家。说起在故居里的生活,封大哥告诉记者,因为房子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而且还是木质结构的,长期以来也没怎么系统修缮过,所以现在房子里的地板基本都已经烂掉了,走在上面都要轻轻的,生怕把地板给踩塌了。
“你可以到上面来看看,这里还是故居?简直连普通的住房都不如。”封大哥说。沿着石梯一直往上走,记者看到故居分为三部分:左手边一间四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右手边是记者刚才看到的小屋,大约三十平方米左右,沿着石梯再往上走,上面除了一大片空地之外,还有五六间房子,整个故居的面积有四五百平方米。
这大大小小近十间房屋的损坏情况相当严重。泛黄的墙壁破烂不堪,不少地方露出里面的红砖和石头。走到石梯最顶上是一片空地,地上长满了齐膝杂草,水泥路面已经看不出来了。记者看到这里的五间房子全部已经废弃,木头门和窗户上满是碎玻璃,房顶上爬满了爬山虎,但是门窗大开,进到里面一看,已经没人住很长一段时间了。而最右边的两间房,干脆直接成了狗窝,里面养了两条狗。
从上面往下走,记者注意到,一棵大树压在左手边的房子上。封大哥告诉记者,眼前的这棵大树,倒了已经一年多了,现在房子里面都已经漏水了,没法住人了,但是也没有部门来整修保护,说着,他给记者打开了这间屋子的房门。记者看到屋顶已经被大树砸出了个漏洞,里面的地板都已经分开,散乱地堆在里面。
住户20多年没等来置换政策
王统照故居的现状堪忧,房屋已经到了非整修不可的地步,而且里面的住户都觉得居住环境很差,既然住在里面,既对故居有伤害,住户心里也别扭,那么为什么不搬出来?封大哥告诉记者,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难得很。
“不是我们不想搬走,只是搬迁至少要给我们置换个住的地方吧?可是一直以来,我们都没等来真正的置换政策。”封大哥说,在20多年前,当时王统照故居里面住着十多户人家,“1992年落实政策,有一个搬迁置换的政策,所有人的待遇都一样,当时这十多户都搬走了,但是唯独把我们家给剩下了,所以我就一直在这里住着。”这几年,虽然街道和文化局时不时来摸底置换问题,但是之后一直没有下文。
“2000年,市文物局的专家来王统照故居评估、设计,但是没有立项,也就没有置换政策,我们搬出去住哪里?2005年的时候,又来谈了一次搬迁,后来也没有下文,到了前年,街道下来摸底,发了问卷调查,看看住户愿意搬迁到哪里,上面有市北区、原四方区、李沧区三个地方可选,还以为这次真能搬出去,谁知道又没有动静了。”封大哥说。
说到自己的置换底线,他告诉记者,就按照现在他所在地区的价格就可以。“现在我们这个地方位置不错,又是学区房,现在房价一平方米差不多有三万元,我住的这个地方,连同房子和院子,面积接近100平方米了,只要出这个价,那我就同意置换。”
市文物局房屋置换需多部门合作,住户应配合保护故居
5月21日,记者联系了市南区文化局,昨天还接受采访,可今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不能随便接受采访,需要提前联系区里的宣传部,然后拒绝了记者采访。无奈之下,记者只能联系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现在王统照故居的整修、维护是由市南区文化局来负责。
针对王统照故居目前的状态,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也很为难。“不是我们不去维护,只是因为住户不配合,保护故居的意识还不到位,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做住户的思想工作。”他告诉记者,一知道故居里的那棵树倒了,就立马组织了维修队伍,“可是里面的住户要求我们置换房屋,否则就不让我们进去处理。”
这名工作人员说,置换房屋是一件大事,不是文物局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多个部门一起才能搞定。如果不能立马搬迁置换,住户应该配合文化部门的工作,而不是让故居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置换房屋,安置住户,钱从哪里出?置换到什么地方?住户是否同意?这些都需要做大量工作,不是文物局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但是目前面对住户不配合的情况,我们也只能做思想工作,让住户意识到保护名人故居的重要性,配合我们的工作才可以。”工作人员说。
◎相关链接
王统照在青岛
王统照(1897~1957年),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作家,山东诸城人。1922年7月,王统照毕业于中国大学并留校任教,后任该校出版部主任。此间,先后出版、发表长篇小说《一叶》、《黄昏》,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新诗集《童心》。1927年3月,他怀着对先母的依依深情,在青岛观海二路49号买地建宅,营造家园,正式成为典型的青岛现代作家。
王统照定居青岛时,正是他情绪的低谷,多年相依为命的母亲辞世。在青岛,他除去自己创作了以青岛和山东腹地情事为内容的短篇小说《沉船》,长篇小说《山雨》,散文《海浴之后》、《海滨微语》等,还大力扶植臧克家、于黑丁、杜宇、吴伯箫、王亚平等文学爱好者。
一直到1950年,王统照都在青岛定居。1949年,他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文联理事,同时就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兼文学系主任 。1950年,赴济南就任山东省政府委员、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1957年11月29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文/图 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6月14日,首届山东大学青岛高峰论坛在香格里拉举行。论坛上,山东大学副校长张永兵、青岛市商务局局长马卫刚、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资深行业总监张煜等,就新时代下推进蓝色经...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