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镇馆之宝北魏石佛像背后的故事又多又惊险

来源:城市信报 2014-06-05 10:59   https://www.yybnet.net/

青岛市博物馆西区一楼大厅,两座大佛静立中央,神态宁静,身姿飘逸,造型优美。这两尊石佛像造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从1979年进馆至今,北魏石造像一直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青岛市博物馆里最有故事的文物,从发现到保护,从抢救到迁徙,是几代人的努力 ,才让它们展现在青岛市民的眼前。

发现于临淄龙泉寺

去过青岛市博物馆的人一定对大厅内的两大两小四座石佛像印象深刻,它们分别形成于北魏和北周,较大的两尊各重30吨,高一丈八尺,俗称“丈八佛”。大佛头做高髻,面型瘦削适中,大耳下垂过于常人,深目高鼻,眉宇间有白毫相(白点),面含微笑,赤足立于莲花座上,莲花瓣下置四方形须弥座,座的前后刻有许多小佛像。大佛内着僧袛支,外着方领下垂褒衣博带式大衣,右手前伸,手心向外。大佛的雕刻技法娴熟,作“施无畏与远印”,衣纹细致柔和,神态栩栩如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之作。另存放一楼展厅内的两尊小菩萨造像,各高3米,其造型服饰也相同,各高三米,手的姿势呈对称状,两尊都是挟持菩萨,一尊是“观世音”,另一尊是“大势至”。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以来,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几百年间,全国各地大兴佛寺。从博物馆石佛像的特点考证,大佛的建造年代应在北魏的景明、正始之后至北齐、北周之前,因为从佛像身上,可以明显看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实施后反映到佛教雕塑艺术上的风格。

据市博物馆资料记载,这四尊石造像原安放于山东临淄龙泉寺内,《临淄县志》有记载:“龙泉寺在龙池村西北淄水岸上,尚有石佛四,各高丈八尺”。“六朝石佛,在龙池村龙泉寺故址,佛高丈余,有荷兰人见之,谓形容与印度古石佛同,真六朝物也,欲购之不可乃止。”1928年日军入侵山东时,日本商人曾两次预谋将佛像盗回日本,据1928年7月24日上海的《申报》报道说:“临淄县龙池地方,有石佛两个(应是四个),成化碑一座,碎碑一方,在数年前曾有中国败类,拟将佛碑等以三万元之代价售予日本人,为地方人士闻知,出面干涉,故未成交,此次日本占据济南及胶济路沿线以迄青岛,龙池适在日本人所谓之二十里以内,某日人垂涎龙池之古佛碑等已久,乃于本月十五日,率人将佛碑一并劫取,运至淄河店车站,预备运往日本……”报道中说的要将佛像卖给日本人的是时任龙池小学校长,晚清秀才于桂林,他与村长周鸿儒等人勾结日本人,策动的这次盗卖石佛像事件。但当时正逢济南“五三”惨案之后,老百姓的反日情绪高涨,石佛像与碑刻被运上淄河车站后,因当地群众强烈反对,被迫停运,日本人无奈只偷走了两尊小石像的头。

栾宝德将石佛运到青岛

这原本在淄博的四尊石造像怎么会落户青岛,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栾宝德。

据岛城文史专家鲁海介绍,栾宝德是山东栖霞人,因为姐姐栾佩卿在青岛的女子中学任教,所以他跟随姐姐来青读书。栾宝德刚刚来青时就读于礼贤书院,后来又考入了德华大学土木工程科,因学习成绩很好,被送去德国留学。毕业后他先是在济南铁路局工作,后于1925年重回青岛,担任交通部津浦区铁路局青岛办事处主任和四方机厂厂长。

当栾宝德得知日本人要用铁路把中国的文物运走的消息后十分气愤,为了保护其余的佛像,栾宝德派专车将其运至青岛,安放于当时的四方公园内,以后由于四方机厂厂址不断扩大,就把这批文物圈进厂里了。栾宝德曾向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回忆说,这批珍贵文物是在1928年日本人入侵山东、济南“五三”惨案发生之后发现的,当时,这批用草绳缠裹的石佛和石碑因无人管理,一直躺卧在淄河店车站任由风吹雨蚀,而石造像和石碑运至青岛的时间应该是1930年,“运上火车的时候,沿途铁路桥梁都用道木顶起来加固,以防不载重。用人工滑动移位,再用几架加重的神仙葫芦吊运,用了大约半个月时间,才把石佛运来青岛。”栾宝德说当年是他亲自调拨的专列。

1951年11月26日,青岛市博物馆元老张铮夫先生曾到四方机厂对北魏石造像进行过鉴定,并亲至临淄实地考察,访问了龙池村63岁的老人李复龙,老人对龙泉寺故址及日本人搬运佛像经过讲述也颇详,他说:“龙泉寺在龙池村西北一华里处,已成废墟,龙泉寺院落原有50亩之大,石佛像当时安放在殿中……”两尊大石佛手部及两尊菩萨像的头部残缺,两尊菩萨像的头,一个在本石佛像的下面,另一个李复龙老人曾用之作过地界。老人还曾在寺中见过一块明万历年间的重修碑,与石佛间隔30步的距离,但后来石碑埋于地下难以觅见。他还说,其实在民国17年(1928年)济南惨案以前,西池小学校长于桂林已将4尊石佛像卖与日本人。当时临淄警备队长朱泉宜曾用卖石造像的钱到青岛买枪支。以上也为传说,真实情况未曾落实。据李复龙老人当年回忆,石造像是日本人到外地雇人搬运的,据说是“用杠抬的”。

几张标语救了石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发布了一系列保护文物的政策法令,这批北魏石像石碑被列为山东省的重点保护文物,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四方机厂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使这批文物保存完整无损。

1966年,红卫兵对“破四旧”的界限并不清楚,很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都被他们烧毁、砸碎,石佛也面临同样的危机。7月初的一天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郑贝满刚上班,就接到馆长通知,说接到四方机厂的紧急电话,红卫兵要于当天上午九点进场砸大佛,派她和文化局的楚景明(后任博物馆副馆长)一起赶现场保护石佛像。当时距离九点只剩不到一个小时,经过一番奔波,两人终于赶在红卫兵之前见到了石佛像,并迅速与该厂党委联系,简短磋商后制定了应急方案。急中生智的办法就是,抓紧时间写标语,用最快的时间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打倒牛鬼蛇神”等贴满了石佛像,因为无论红卫兵怎么闹,都不敢对大字报下手打砸。据郑贝满回忆,在红卫兵还没进厂的时候,他们的抢救行为已经引来了一大批工人的围观,有一些工人用小锤把大佛底座莲花座下的部分小佛像进行了破坏,使大佛底座的部分小佛像有了部分残损,情形很紧张。他们只能勇敢地站到了石佛像的莲花座上,对前来参与砸石像的工人宣传保护文物的政策和重要性,终于说服并动员了工人们一起保护石佛像,工人们立即分工把守四方机厂大门,禁止红卫兵进入厂内,北魏石佛像这才在“破四旧”的疾风暴雨中得以幸存。

运石佛动用青岛最大的吊车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1977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将4尊石造像和两座石碑迁至当时位于大学路的青岛市博物馆院内供国内外广大游客观赏。1979年7月14日,迁移工作开始,运输车队一路走走停停,由于佛身太高,沿路经常得由人工挑开碍事的电线,交通一度中断。为了将佛像顺利运送进博物馆的院子,当年甚至调用了当时青岛最大的吊车——两台20吨吊车。

1997年,东部新博物馆兴建之际,市文化局、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提出将大佛东迁,安放室内,以免遭受侵蚀。但如何把这些总重100多吨的大佛移到室内,又成了摆在专家组面前的棘手问题。为此市博物馆召开了多次论证会,最终负责指挥工作的董元日工程师建议使用“沙固平置”法对大佛进行保护。即用铁板包裹,外面用工字钢,里面用铁板护心,然后用工字钢加上钢板将大佛包起来,再往里灌沙灌水,沙子用的都是细沙,沙水不断沉淀,使钢板里沙子与佛像间无缝隙,大佛与外包装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然后从大佛底部慢慢顶起进行搬运。

1998年7月8日,包装好的大佛终于要开始运输,大佛本身30吨重,外加钢板加沙子加水加大佛本身总重75吨,为了能将它们运到新馆可费了不小力气。因为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繁琐,完成这些工作,前后用了近20天。搬石佛前,大学路老馆的外大门顶也被卸了下来。大佛搬迁当天正赶上啤酒节开幕,为了避开人车高峰,下午3点至4点钟,载有大佛铁箱的车队在交警的帮助下从大学路老博物馆大门中缓缓而出,鱼贯前行,顺利出馆。近百米长的车队,前边有警车开道,浩浩荡荡地一路前行,直奔东部博物馆新馆。

2000年,东部新馆正式开放,历经风雨沧桑1500年的丈八佛终于得以在室内保护并展出。目前,作为中国博物馆室内陈列古代石造像,“双丈八佛”可为体量最大,且同殿两佛并立 ,皆为北魏圆雕,为国内所仅存。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感谢青岛市博物馆对本文的帮助)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闻推荐

宋雨亭连任五届青岛总商会会长他是“掖县帮”的领军人物

民谚云:“掖县(今莱州)的鬼子,黄县(今龙口)的嘴子,蓬莱的腿子”。在过去 ,掖县、黄县、蓬莱连成一片,山东商人多出于此地,因此混得了这些雅号。黄县人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因此被...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镇馆之宝北魏石佛像背后的故事又多又惊险)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