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大王”。镇名源自家乡阳河上的大王桥。关于大王桥名称的由来,至今在当地流传着多种说法,引人无限遐想。较为成熟的有以下三种:
其一,“刘邦、韩信、李左车说”:
相传秦汉之交,刘邦的大将韩信及其军师李左车率兵取燕下齐后,在阳河岸边战略要地屯兵。因阳河水流湍急,往来不便,遂在阳河上自南向北依次修建三座桥,分别命名为大王桥、韩桥、李桥,用以纪念刘邦、韩信、李左车的丰功。当地人亦依桥而居,遂成后来的大王桥、韩桥、李桥三村。
这个传说拉近了家乡与三位历史名人的距离,常为人们所乐道。但据考证,韩桥村与李桥村均系明朝移民时迁来立村,村名系立村后确定。韩氏族人于明朝正德年间迁来阳河西岸居住,因在阳河置桥通行,遂定村名为韩桥。此前该处并无韩姓和“韩桥”一说;而李桥村李氏族人系明朝洪武年间由河北迁至阳河西岸定居,后因人口繁衍增多,部分族人移居阳河东岸,因一水之隔,往来不便,于是搭木桥便利往来,取名李家桥,亦为村名。这在韩桥村韩氏族谱与李桥村李氏族谱中均有明确记载,村人亦口口相传。可见“刘邦、韩信、李左车”一说可能是后人的杜撰。
其二,“水大王说”:
相传阳河上曾有一座唐朝所建的单孔石桥,人们在桥两侧居住繁衍。在一个久远的孟夏之夜,阳河上游山洪暴发,河水自南向北汹涌而至。村民们忧心忡忡,心急如焚,手持灯笼火把,匆匆奔上堤岸察看险情。只见当时桥南河水急剧猛涨,比桥北高出许多,形势危急逼人。人们惊恐万状,纷纷长跪于大堤,向苍天祈求。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轰然一声巨响,一个黑魆魆的庞然大物自桥下挟涛拍浪、奋力而出,倏忽之间,桥南的水位已骤然跌落!一场可怕的决堤之祸顿时化险为夷,人们不禁奔走相告,以为这是“水大王”感人至诚而造化黎民,于是纷纷焚香祭奠,从此将这座石桥命名为“大王桥”以示感念。这一说法见于大王西村村史资料《历史的回眸》。
其三,“王尧说”:
据大王镇菜园村王氏族谱记载及传说,明永乐四年,王氏祖先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当地。王氏鼻祖王尧系直隶保定府台之二公子,富才学,精武艺,曾为枣强县知事,奉命带队迁移。王尧生性耿直,任侠仗义,途中,他肩挑担筐,与移民边走边乞讨,成为受爱戴的移民领袖,被移民尊称为“大王”。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在阳河东岸临水而居,村名“王家庄子”。当时,阳河上有一桥,为路人必行之所,当地几名地痞流氓把持此桥,向过往行人索要过桥钱。王尧见此不平,义愤填膺,将地痞流氓痛打后赶走,百姓拍手称快,从此两岸畅通无阻。为感其德,人们将此桥称为“大王桥”。
后来王氏族人迁往地势高的菜园地居住,取村名为“菜园”。从此,王家庄子不复存在。
寿光市庆家庄村王氏系菜园村王氏迁出的分支。据该村76岁的王同兴老人回忆,他青年时期在济南求学,曾于大明湖图书馆读到一本线装旧书,书中有这段关于大王桥来历的记载。因为事关先祖,王同兴格外留意,反复阅读熟记。现在事隔久远,此书已不可查考。
除这三种说法外,还有人说是古时候有人在此为寇,称为大(dài)王,后来渐渐读成大(dà)王,该桥也以此为名;也有人说该桥高大,为阳河众桥之冠,称为“大王桥”。说法种种不一。其实,大多的传说都是后人赋予的,其中不乏加工和想象,饱含着人们对先祖的追怀和对家乡的热爱。虽然传说可能无据可考,但“大王”这个简单而响亮的名字却永远地沿用下来,并成为家乡人引以为豪的特殊符号。
(王海蓉)
(资料参考东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新闻推荐
本报讯 8月1日傍晚7点左右,正值济南路高峰拥堵时段。记者乘坐150路公交车时看到,一名小伙紧跟在8路公交车...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