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探访了位于燕子山路35号济南水务集团客服中心内的“供水史馆”,从里面发现了不少让年轻人感到新奇的东西。用句形象的话说,作为济南人,如果你仅仅知道趵突泉、黑虎泉、玉清湖和鹊山水库,只能说你对济南有所了解。不过你要是知道“水胡同”“水楼子”,那才算地道的济南人。记者王新超
从水胡同到卸扁担
1934年以前,济南一直没有自来水,但得天独厚的泉、河、湖泊水文环境,不仅水源丰沛,而且水质清甜优良,靠近泉水的居民,取用泉水;靠近护城河的居民,就近取河水;商埠区一带居民多在院内、街道掘井取水。民国时期,济南用水量开始增加,吃水方式有所改变。作为古代商贾重城,济南街头涌现出许多卖水专业户,一根扁担、一对水桶就是谋生的工具,挑满水,送到远离泉、河或者相对富裕的人家,不过十多分钟,就能挣到一个铜板。他们起早贪黑挑着水桶,穿梭于各条胡同之间,或上门送水,或沿街叫卖,当年那些固定的泉源和运水路线,久而久之,便生出一条条水胡同、水巷子,充满着老济南的泉意民情。
随着自来水管网建设的加速,这种运水卖水的方式逐渐减少,不过直到1997年济南实施“卸扁担工程”,旧城区西公界、南北历山街等居民实现水表入户,从此济南人放下了挑水扁担,告别了最后一个公共水站。
从“水楼子”到二次加压站
解放后的济南用水量成倍上升。那个年代的城市供水,给市民留下深刻印象的,遍布街巷的水塔算是一个。水塔也就是济南话中的“水楼子”。水楼子最上面是储水室,遇到停电缺水的时候,水楼子储备的水可以缓解燃眉之急。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配合济南旧城区改造,很多水楼子被拆除。
如今,随着城市格局的扩大,长距离输水成了必然选择。由于济南目前主要水源集中在西部,为了向南部城区和东部城区送水,自来水在地下管网中要克服150多米高差,经8级加压才能送到居民家里。而高楼大厦越来越高,单靠“水楼子”已经不能起到作用,高层建筑一般都是需要二次加压才能送水入户。
从就地取水到向外借水
济南是泉城,泉水丰沛。而最早的自来水,用的也是泉水。1958年济南自来水公司在黑虎泉设立临时水源,并开展全市水文地质勘探,至1972年新建市区文化路水源地、普利门水源地、饮虎池水源地、解放桥水源地、泉城路水源地等水源5处,连同早已成为第一水厂的趵突泉水厂,在城中央形成了六大地下水源布局,那时喝的都是泉水。
不过随着供水量的增加,保泉压力逐年加大。济南市不得不向外借水,并放弃了市区喝泉水。
1981年济南市投资3400万元,在东、西两郊开辟新水源,“西翼”主要建设腊山水源地、峨眉山水源地、大杨庄水源地;“东翼”主要建设白泉水源地、中李庄水源地、工业北路水源地。东、西两郊供水后,市区水厂大部分关闭,地下水位开始回升。不过时间不长,地下水位再次告急,1988年,位于市区西北部的黄河水厂正式并网通水。同年,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济南市开始实施“引黄保泉”供水重点工程,筹资20多亿元开始鹊山水库和玉清湖水库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2000年4月,鹊山水库向市区供水,2001年7月,玉清湖水库向市区正式供水,至此,每天80万吨的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济南千家万户,济南市民的水龙头也逐渐告别泉水。
新闻推荐
“地瓜妹妹”两天收到10万元善款一位三年级小朋友画画祝愿王明达早日康复
王艳红和哥哥王明达在一起点击查看原图一位小朋友给王明达送去一幅画,祝愿他早日康复点击查看原图昨天一上午...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