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承新
假如你没有到过东衣村,当你打开这本《东衣村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坐落在淄川以北,周村区、张店区以南的小山村,虽然名不见经传,然东依卧眉山,西南踩长流水,与萌山遥遥相对,有依山傍水、展翅欲飞之势。这里面的政治、经济、交通、民俗人伦处处充满了文化,会让你被牵着走,推着行,爱不释手。
昔日羊肠小道
今日四通八达
历史上的东衣村,曾叫变衣埠、变衣铺,这里和中国当时大多数农村一样,属于穷乡僻壤,交通极为不便,几乎过着“刀剁板子响,家无隔夜粮”的生活。除少数人外,几乎与外界没有联系,最多赶个五集,出售从牙缝里抠出来的几粒粮食,换个油盐酱醋。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虽然开辟了庆淄路,但交通闭塞的状况仍未得到彻底改变。1997年,东衣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急群众所急投巨资首开1公里长的三衣大街,不仅把三个衣连接起来,而且使东衣村与庆淄路相连。2000年,又对长达2公里的村外环路进行整修,南起三衣中心大街东首,北至龙山公园柏油路。2001年,对东大街进行了硬化改造,2000年对十字路街进行拓宽硬化,2003年村内东西路进行硬化改造,2008年对1200米的工业园路进行硬化,同时对西胡同楼区道路进行硬化,从此彻底改变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交通环境。随着张博附线从东衣穿过的开始,东衣村就把东有张博附线,南有济青路,西有庆淄路,北有杨萌路相连接,使东衣村改变了羊肠小道难行走的历史,汇入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丰厚的底蕴
多彩的继承
讲到经济,历史上的东衣村确实属于贫困之列。然讲到文化,这里又是一个文以载道,厚德载物的吉祥地,自古以来这个村就崇尚文化,讲究仁义礼智信,和睦邻里,乐善正直,向来就有“东鲁遗风至今在,十万人家爱读书”的风气。不管是生老病死,还是猜拳行令,迎来送往,处处充满了文化。据村志不完全统计,东衣村有锣鼓戏、五音戏、吕剧三个戏,时间从1944年开始,演员从六、七人,发展到至今已七十余年。讲到扮玩有锣鼓队、舞狮子、高跷、芯子、花灯、旱船、挑花篮、舞彩扇、秧歌队、大头娃娃、小毛驴等也是异彩纷呈,轰动淄川、周村。五套鼓谱更是东衣村所独有,被东衣村人视为瑰宝。讲到雅文化,应是琴棋书画者更是多者,由于东衣村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设立私塾,习文读书蔚成风气,那个时代除了家家贴春联、咏诗作对外,便出现了以国树棠先生为代表的”学吃亏、学认错、学会读书“,“剪碍道之荆臻,除当途之瓦石”的教书育人理念,并写有《读史萃言》、《师竹公家训》两书和不少序、跋。与其同时代的孙书田先生则以中医之长,悬壶济世。紧随其后的李富基先生,不仅以书法享誉,还为公义卖掉五亩地以扬善张义。到上世纪,孙玉之、孙培之的书法诗词享誉故里邻村,其写作技巧至今仍可称赞。到六十年代初,便出现了李本基、李厚基、国承新三人为代表的说唱、新闻、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歌曲当随时代的作品,一些多年藏翅久不飞的后生也紧随其后,使东衣村的文化源远流长。
从无到强
充满活力
过去东衣村的农业可以说与中国当时的广大农村一样,常年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遇到灾年卖儿郎”的贫困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实现耕者有其田,再到单干,互助组、合作社几代都在力求改变农村,农民的生活状况。虽有进展,但仍未脱贫。到1970年,东衣村领导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在庄南坡安营扎寨,奋战几个冬春,硬是用小车推,担子挑,牛筐抬,深翻平整出500多亩大寨田。治水方面。1954年,在上级的统一安排下,开挖沟渠纵观全村,解决村北200余亩土地的灌溉用水问题。1974年在西岭建扬水站,架渡槽200米,把西岭地片、杨树下和30亩地。另外,从1970开始在南崖头、西崖头、东崖头、沟西共打井10眼,至此东衣村除东山地段全部实现水利化。1988年村里集体购买了东方红拖拉机、悬挂机、圆盘耙、,东衣村耕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1990后开始实行大型收割机、,收割脱粒一步到位。到2000年东衣村基本实现耕、播、收、加工一条龙服务,用了50年时间才彻底改变了东衣村种一葫芦收一瓢的历史,,人均口粮也从人均几十斤达到了600斤,农业收入也从原来10分工几角钱达到一元五角,进而达到了人均收入8012元,高于全省、全市、全区平均水平,成为淄博市名副其实的文明村。
历史上的东衣村比较信奉“金买卖,银买卖,不如在家翻土块”这一信条,安于土里刨食。新中国成立前做买卖的人几乎没有,大多是农闲季节搞点推车运输,到济南、周村推炭卖炭,推瓷器卖窑货,甚至为人拉车架把。那时三里五乡都流传着“井家河子变衣铺,不推车子没啥做”的顺口溜。1971年大队开始重组副业,确立了“依靠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工作思路。从1984年开始先后投资400万,建立了钢瓦厂、建材厂、玻璃马赛克厂,1991年开始发展民营企业。到2009年,东衣村拥有股份制、个体、民营企业共32家,销售额达2个多亿,村集体收入达到136万,成为萌水地区数得着的富裕村,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各种店铺应运而生,相依成市,漫步此处似有张店步行街的味道。谁能相信,不善从工经商的东衣村人,竟有脱胎换骨的转变,望着眼前这一切,人们不能不佩服东衣村人观念当随时代的进取心。
推到黑屋子
平房换楼房
据史料记载,东衣村是明朝以前建村,大多以前来的先后姓氏择基盖房,逐步形成了“东胡同,耙头街,十字路,西胡同”等街道呈块状分布的居住格局,民宅建设无规划,房屋土坯到顶,麦秸代瓦,低而矮,黑又小。住套好房子,几乎是全村人的共同期盼,但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这种愿望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的后期才有实现的转机。1977年,大队管委会按照1513米的标准为大家统一批划宅基地。从1978年到1995年,东衣村民宅50%新建或翻建。1995年,根据村民意愿,制定了平房盖楼房计划,到2006年,40户村民住进了二层楼,2003年后,在中心大街新盖楼房,60余户村民住上了二层楼。2009年根据旧村改造,合点并村的指示,在东大街的东侧破土兴建二幢高层楼,2011年60户村民乔迁新居。由此东衣村两委在旧村改造上下了三盘棋,登上了三个台阶。
随着住房、环境的改善,为了使村民有个好身体,村里购置了篮球架,硬化了篮球场,设立了村民游乐园,购置了十几种健身器材。同时村里设有图书阅览室、电教室、村民夜校。村民浇地、耕地、自来水全部免费。不仅如此,还为村民代交医疗保险。60——100岁老人发放补助金70——100元,逢年过节,每人有200元过节物品和300元的过节费。1987年合点并校后,村盖起了三衣小学、三衣幼儿园。粗读了一遍《东衣村志》字里行间不时透出一种历史之美,一种文化之美,一种自然之美,一种健康之美,一种和谐之美,一种奋进之美,于是我用美做标题写下了“美在东衣村”,这个标题。
新闻推荐
省实验中学航空实验班全省招生100人 个人报名4月10日截止
...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